第480章 人是环境的产物,教员指出人的社会性,各儒法道代表

同一个人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自如地切换行为模式,恰如水在不同容器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力地证明人性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车的动态投影。

同样,这也解释了为何古代贵族将奴隶制视为天经地义,而现代人却把平等奉为普世价值。

这并非人性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结果。

小主,

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性,因为人性是各种具体观念的总结,不同的人因所处社会关系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观念总和,处在阶级的社会关系网当中就会带有阶级性的人性。

简而言之,人是环境与社会的产物,TA所需求的正是当下所缺乏的。

时锦初看完有点懵懵懂懂,但也大致明白意思,而诸天万朝各代表确实杠起来了。

儒家代表对于强调人有舍生取义等善良高尚一面的观点会表示认同,这与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等理念相符。

但儒家对于人性简单归结于社会关系决定有所质疑,儒家更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先验的善端,如孟子的“四端”说,认为人性本善是有内在根源的,不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

而法家代表则认为性恶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保持警惕,利于制定规则和法律来约束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对于过于强调社会关系对人性的塑造,而相对忽视法律等制度对人性改造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法家觉得不够全面,他们更看重通过外在的强制力来规范人的行为。

最后就是道家代表了。

道家认同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中蕴含的顺应自然的部分,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变化。

对过于强调社会关系的构建和人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切换等内容,道家认为这过于繁杂和人为。

道家认为该是回归自然、顺应天性,减少社会对人的过多束缚和干扰。

-

ps:那么各位看官更认同谁呢,儒、法、道,谁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