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奇妙的误会

武从文是华夏二年一月底秘密启程西征的,归来时已经是十二月底了,距离除夕只有三天。

离开叶密立的时候,他郑重其事的告诫林牙扎拉,五年内不要动西进的念头,安心生养人口、整合消化当地突厥部落。

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看似纵横捭阖、疆域辽阔,实际上内里虚弱、不堪一击。

关于西辽灭亡的原因。

表面上先是因为耶律大石向东反攻金国失败,致使本部力量元气大损,其后又倒霉的遇上了巅峰蒙古。

可有没有人想过,同样是来自东方,拥有着先进的内部组织经验,同样的弓马娴熟、彪悍善战,为什么西辽最后只被哲别率领的两万蒙古军就打灭国了?

那样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至少应该和蒙古人大战个三百回合吧?

究其原因,还是根基不牢,便如在沙滩上建起来的城市,一拨海浪过来便会烟消云散。

耶律大石称帝后连年对外用兵,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以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

注意,是“臣服”不是“征服”。

据12世纪末期阿拉伯史学家依宾·艾尔阿梯尔记载,西辽在征服喀什噶尔后,并不干涉当地的治理,仅征收当地百姓每户每年一个迪纳尔的金币,各地首领只要在衣带上系一个西辽颁发的银制腰牌,就算西辽政权派驻当地的官吏了。

看明白没有?

貌似疆域辽阔的西辽帝国,实际上就只是一个松散的势力联盟,契丹人只是这个联盟的共主,并没能在各地建立有效统治,所以才会在本部军队被蒙古人一战击败后,整个帝国立刻分崩离析。

是契丹人不想成为各地真正的统治者吗?

非也,是因为扩张太快,人力资源跟不上!

契丹本部就那么点儿人口,又连年作战得不到增长,怎么分散到各地去?只能采用这种连殖民都算不上的治理策略。

其实林牙扎拉也想跟着耶律丹东归的,他年龄大了,十分想念故土,还想在有生之年再见独子林牙射一面。

和他有一样心思的族人不在少数,可也就是因为人数太多,让他很清楚自己此生没有那个机会了。

因为总有人不愿意回去寄人篱下,野心勃勃的想要在西域重建基业。

而契丹人此时再也经不起任何分裂了,一旦人口再次减少、实力再受削弱,周围的异族就会像闻到血腥的鲨鱼一样蜂拥而上,将契丹人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有人问契丹人不是早就已经分裂了吗?东院支持耶律丹、西院支持耶律大石。

凝聚人心的方法除了合二为一,还有清洗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