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征之前,武从文就改革了军制,当时他人还在临安。
北宋的军职体系太混乱了,徽宗赵佶的政和官制改革不但没有改善,反而乱上加乱,居然搞出了五十三阶武职,关键是很少能和实际工作对应得上。
这其实也是崇文抑武的一种表现,是文官集团对武人的一种打压,就是要让武勋爵位变得一文不值。
为了重建军队的荣誉感,武从文参考了两汉和大唐旧制,结合脑袋里的后世记忆,重新设计了一套军衔标准,既重铸武人地位,也便于战场指挥。
【以下九百多字简单介绍新军制和军衔级别,不感兴趣的大大们可以跳过哈。】
在介绍军衔之前,先简单说一下军队的编制。
大名鼎鼎的“三三制”,是适应热武器战术而生的,在冷兵器、至少是冷热混用的时代并不适用,所以大武军队的编制还是沿用旧制,即逢二、五、十进阶。
军中五人成伍,设伍长;十人成什,第一伍伍长为什长,第二伍伍长为假什长【“假”即“副”】。
这是最基层的军官。
五什为一屯,50人,设屯长、假屯长各一人,分别由第一、二什什长兼任。
两屯为一曲,100人,设军侯、假军侯各一人,分别由第一、二屯屯长兼任。
五都为一营,500人,单设军司马一人,假司马一人。【至此以上不再兼任,以下不再赘述。】
五营为一军,2700--2750人【其中2500战兵,250--300辎重兵】,单设校尉一人,假校尉两人。【通常一军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野战单单位。】
两军为一卫,5500人【其中5000战兵,500辎重营】,设卫所【指单独军营】,单设中郎将一人,假中郎将两人。
再往上则根据不同战况需要另行编组,领军将领授将军衔。
屯长、军侯、军司马、校尉、中郎将、各号将军就是军职,与实际工作内容一一对应。
与之相配的军衔,由高到低为:
元帅,对应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设,无实际职权,仅代表身份。【军事方面的日常管理者仍是太尉,属文职,配参谋班子,掌管日常训练、人事调配、计划制定等。】
上将,对应前、后、左、右四大常设将军,通常负责一地卫戍,麾下人数不定。
如武松就是燕王兼领前将军,领六卫三万余人马坐镇燕京;王禀生前为晋国公兼领后将军,领近五万西北军坐镇太原;岳飞因扫荡江淮之功,官拜左将军,坐镇江宁,总领江南六万兵马;右将军之位暂时空缺。
注意,王禀战死后,西军改制,从此武将不涉民政,军政彻底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