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5日,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的警局,在乍暖还寒的时节里,被一层阴霾所笼罩。
墙壁泛着冷硬的灰白色调,日光灯嗡嗡作响,散发出苍白的光,映照着警局里那一对满脸焦虑、神色憔悴的中年夫妇。
这对夫妇正是周某平的父母,他们的眉头紧紧拧成了疙瘩,眼中满是惶恐与不安。
母亲的双手不自觉地交握在一起,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父亲则在一旁不停地踱步,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上,沉重而急促。
他们心急如焚地向警察诉说着女儿周某平失踪的经过。
父亲微微颤抖着声音回忆道,3月22日的那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进屋内,给整个房间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女儿像往常一样,穿着一件淡蓝色的外套,坐在餐桌前,神情平静地吃着早饭。
她一边吃,一边漫不经心地告诉他们,自己要去北京出差。
“她当时的样子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还笑着跟我们说别担心,说办完事就回来。”
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眼中闪烁着泪花,“我们想着她经常出差,就没往心里去,还叮嘱她路上注意安全。”
就这样,周某平背着那个她常用的黑色背包,步伐轻快地走出了家门。
那扇门在她身后缓缓关上,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家人与她分别的一幕。
然而,到了第二天,一种莫名的不安开始在父母心中蔓延。
他们像往常一样,拿起电话,想要问问女儿是否平安到达北京,工作是否顺利。
可是,电话那头却只有嘟嘟的响声,虽然能够打通,却始终无人接听。
“我打了一遍又一遍,心里越来越慌。”
父亲皱着眉头,脸上写满了担忧,“平时她再忙,也会接我们的电话,或者回个信息。”
母亲也焦急地补充道:“我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总觉得出了什么事。
可我还安慰自己,说不定她是太忙了,没看到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