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防风通圣丸

小翠疑惑,“你就这么肯定吗?当时舌苔是什么样的?是像沤了三天的龙井茶渣那样厚?还是更像油炸腐竹的焦黄?”

张言正哑然失笑,:"你当是在品鉴广东老火汤呢?我当时舌苔黄腻,这就是湿热的表现,风盛则痒,肯定有风邪啊,还有一点,我的湿疹主要是长在两侧腹股沟的位置,这说明什么?”

小翠想了想:“说明你主要是腹股沟的位置痒?”

“嘶嗐……你这不是废话吗?我的意思是说明病位在下焦!”

小翠笑了:“哦,是这个意思啊,咳咳。那脉象呢,滑数如滚珠?"

"比滚珠还急三分呢。我当时正好有大便比较干结,小便黄,我就想应该给邪出路,使邪从下而出,于是还用到了大黄和车前子。痒的睡不着,我就加了点安神药。所以最后成方大概是……”张言正想了想,在手机上打出来给了小翠。

荆芥三十克,防风三十克,黄芩十克,栀子十克,苍术六克,薏苡仁六克,白鲜皮六克,生地黄六克,川芎三克,麦冬三克,酸枣仁三克,车前子三克,大黄三克。

“其实我的灵感来自于防风通圣丸,这个药非常全面,风湿热三邪同祛,还能兼顾补脾和养血。当然了,我稍微调整了一下。荆芥,防风祛风邪,黄芩,栀子,白鲜皮,苍术,薏苡仁清热祛湿,生地黄,麦冬滋阴,防止泻下伤阴太过,酸枣仁就安一下神。原方有当归白芍,补血的,也有白术,补脾的,但是我觉得初期以祛邪为主,不应该补益,所以暂时不用……我就按照这个方子去唐人街抓药。”

小翠一边看方子,一边点点头,说道“加了生地黄,麦冬滋阴降火,既可制衡清热药防止苦寒伤胃,又能制衡大黄防止泻下伤阴。不过这个荆芥和防风的量是不是太大了,这可不比国内,人家肯把药给你吗?荆芥还好,我平时都当凉菜吃的,这防风毕竟是个药……”

张言正打断小翠的话说道:“所以我分了三家药铺。这个铺抓一点,那个铺抓一点,合起来不就够了嘛。”

小翠说道:“你还挺聪明呢……那你怎么煎药呢?”

“煎药更不是问题了,我托人帮我代煎不就行了嘛,到时间我去取。”

张言正接着说“效果不错 ,第一天我足足用了五六次炉甘石洗剂,第二天就只用了两次。”

小翠略作思考:“可是我听说炉甘石洗剂会导致皮肤过于干燥啊,你用了这么多……不会影响吗?”

“当然会影响了,我当时也想到了这点,于是我又学到了一招。”

“学到了什么?”

“中药溻渍术——溻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溻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以及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溻法呢,就是用几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还分为冷溻和热溻。冷溻就是药液凉后湿敷患处,30分钟更换1次。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溃后脓水较多者。热溻就是药液煎成后,趁热或者待温湿敷患处,稍凉即换。适用于脓液较少的阳证溃疡、半阴半阳证和阴证疮疡。还有一个叫罨敷,就是在冷或热溻的同时,外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包扎,可减缓药液的挥发,延长药效。浸渍法 常用的有淋洗、冲洗、浸泡等。我常常用淋洗,多用于溃疡脓水较多,发生在躯干部者,就是当时学会的,二是冲洗,适用于腔隙间感染,如窦道、瘘管等;三是浸泡:适用于疮疡生于手、足部及会阴部患者,把手足泡在药液里,在会阴部就是坐浴,亦可用于皮肤病全身性沐浴。”

“那你用中药溻渍术也要有处方吧?”小翠追问道。

“没错,我当时正好读《疡科心得集》这本书,里面有个方子我借鉴了一下。”

小翠疑惑,“你就这么肯定吗?当时舌苔是什么样的?是像沤了三天的龙井茶渣那样厚?还是更像油炸腐竹的焦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