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所以能一统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七代未出昏君、庸君。
而只出了胡亥这一个昏君,秦就灭亡了。
然而,以血脉传承,昏君、庸君就无法避免。
或许只出一个昏君或庸君,就能葬送一个朝代。
听到这里,群臣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如若先帝刘宏不崩,大汉可能真的让他给折腾亡了。
所以,血脉传承乃弊之二也。
皇帝驾崩之后,如果有太子还好;若无太子,则是后宫、外戚和代表士族的朝臣之间的争夺战。
对于朝臣来说,所拥立者,最好是庸君、幼君。
如此,朝臣才能掌控朝堂上的话语权。
想想当初周勃、陈平二人选文帝刘恒,除他是刘邦的亲子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恒没什么势力,不会让朝臣感到威胁。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不就是因为献帝年纪小,身后又无后宫、外戚支持吗?
皇室宗亲中,颇具贤能的年长者颇多,为何不从中选贤任能?还不是争夺朝堂的话语权。
此弊之三也。
有此三弊,日久必衰。
绝非出现一个明君,或者是一些忠诚的朝臣可以挽回的。
过去,一直有“盛极必衰”的说法,可何谓“盛极”?
大汉衰弱,是因其“盛极”了吗?
仅青州当前的富庶程度,便知,大汉离“盛极”还差得远呢。
而大汉之衰落,上述“三弊”便是主因。
总结下来便是:知识垄断、血脉传承、五权争利。
五权指皇权、士权、宦官之权、后宫之权和外戚之权。
闻荀彧讲解到此,一些反应快的,突然想到了成公子的“洛水之誓”。
誓言中,说的可是“保汉室”,可没说“保皇权”。
果然,荀彧接下来的话,就讲到了皇权。
荀彧说,皇权集于一人,遇昏庸之君,其朝必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