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卫不仅给百姓读报,还顺便讲述了青、冀、幽、并四州百姓的美好生活,听得现场百姓,都止不住的口水溢出。
其实,百姓从御林军年节为百姓发放猪肉,就已经看出了青州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了。
《汉报》当然不只在京都发行。
天还没亮,送报样快马,就已经出了京都。
凡是建立了印刷厂的各州,都要按此报样,马上印刷出刊。
下一期《汉报》,就要提前送出报样,让已有印刷厂的各州与京都同日出刊。
与送报样同时出发的,还有一车车《汉报》,送往兖州、豫州、凉州等尚无印刷厂的各州。
蔡成对送达各州的《汉报》数量,也是有要求的:每个农庄、渔庄、盐庄、茶庄都要有一份。
而且,蔡成还考虑到,现在兖、豫、凉等州,刚刚开始开办蒙学,百姓也不识字,必须要有人读报。
所以才要以《汉报》社的名义,面向社会招募通讯员。
每期《汉报》到了之后,由通讯员统一去县府领报,然后读报人把《汉报》送到各庄,并为百姓读报。
有人曾提议乡长就是读报人,被蔡成给否决了。
一个乡长当前已经管辖二十个庄了。如果让他们去读报,哪怕一天走两庄,读完一期,也是十天。然后下一期《汉报》又到了。
如此,乡长每天只是读报,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
用蔡成的话来说:《汉报》是朝廷的喉舌,必须要把朝廷的声音,传遍大汉每个角落,传到每个大汉百姓的耳中。
自此,也对《汉报》社提出的要求:《汉报》上的所有文章,必须通俗易懂。
换句话说,只能用大白话,而不能用东汉士子们已经习惯的“文言文”。
为此,蔡成派了紫金卫负责轮流审稿。
凡是紫金卫都读不懂的语句,统统要改成大白话。
而且每句话、每段文字都要小心校对,不可出现歧义。
好在报社中人,都已经经历几年“青州大白话”的熏陶,而且现在纸张充足,也没人愿意再用绕口且没有断句的“文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