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香菱梦中作诗解析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说破解这本书虽然难,但是只要你是香菱一般的有心人,总是会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那么这首诗也是暗示了其中的秘密。

这首诗是香菱看过大观园的画以后,又进入梦中苦思冥想作出来的,所以这两个要素都是破解红楼梦的重要前提。

大观园是将整个明末天下浓缩,把它们缩小成一个园子,那么发生在这个园子里的事,也同样是天下大事的浓缩。

月亮在书中代表作者的故国大明的,“精华”指月亮的光辉,引申为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日月之精华,就是明朝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都在其中,想要完全掩盖是十分困难的。

香菱这次吟诵月亮,不再象前两首那样只一味地说月亮多么美好,而是将月亮拟人化,月亮变成了一个美人,就是她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方法。

《红楼梦》就是将自己的故国拟人化,变成了一个个金钗,在大观园中发生了故事,所以她是《金陵十二钗》。

元春是大明的拟人化,迎春是南明弘光朝廷的拟人化,探春是隆武朝廷的拟人化,惜春是永历朝廷的拟人化,书中角色也大多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拟成的。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砧敲是捣衣声,古诗中常象征思妇怀远或游子离愁。

千里白,月光洒遍千里,凸显空旷寂寥,用了这个词,说明香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眼下,而是开拓到千里之外,着眼于整个天下了。

这与黛玉前面要求不要学陆游随意作的那种诗,而要学王维、李白、杜甫相符合,而且此句“天下白”再次指向了白骨如山的惨痛结局。

半轮即残月,暗喻缺憾;五更残隐天将破晓,更显长夜孤寂。月暗指明,半轮暗喻国家不完整,山河破碎。

这两句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捣衣声、残月、鸡鸣等意象,渲染秋夜的清冷与深长,隐含思乡或怀人之情。

同时这些意向多是动态的,不再是静止不变,使内容更加丰富,诗中世界更加宽广悠远,说明她看懂了红楼梦中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宁荣二府和大观园。

颈联绿蓑与红袖对仗,暗示了对阵双方是明清。

同时笛声代表着游子羁旅之愁,夜倚栏的女子暗示思念丈夫或意中人,这联的意向对仗化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

小主,

这种化用手法非常高明,与《红楼梦》中常用的手法一样,说明香菱学会了其中的写法,化用前人诗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处就是思念“明月,”让读者去领悟她怀念的是故国大明。

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仰天长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美好团圆生活难以实现的无奈与疑问?

为何不能团圆呢?这句提问升华了主题,“博得”表明了这一问也是诗人付出巨大努力换来的。

香菱付出了无数的精力,挖心搜肝,甚至到了梦里还在想如何作出符合要求的诗,目的不仅仅是说明月亮如何美,而是要博得一个机会,那就是问一问月中仙子嫦娥,月亮为何不能一直圆下去。

不能一直团圆对应的就是为何会残缺不全,乃至消失,再联系月亮代表她的故国大明,那么她就是要问大明是如何灭亡的,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