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冷笑一声,说道:“他既然想陷害您,我们就将计就计。我会收集他的罪证,让他自食恶果。”
林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人脉,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位大臣不仅诬陷他人,自己还犯下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罪行。他将这些证据呈交给李旦,李旦看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这位大臣逮捕,严加审讯。
经过审讯,这位大臣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李旦为了警示朝堂,下令将他斩首示众。此事过后,太平公主的声誉得到了恢复,她也更加感激林澈的帮助。
在这场风波中,李隆基也积极地站在了太平公主这一边,他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为太平公主说话,帮助她平息了大臣们的质疑。这让太平公主对他的态度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她开始真正认识到李隆基的诚意和能力。
“隆基这孩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看来他真的是为了大唐着想。” 太平公主对林澈说道。
林澈笑着说道:“公主,我就说过,隆基心怀大志,且为人正直。只要我们能相互理解,共同努力,大唐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经过此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他们开始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辅佐李旦治理朝政。而林澈则在一旁默默支持着他们,利用自己的近代科学知识,为大唐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澈指导工匠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粮食产量;他还帮助军队改良武器装备,增强了大唐的军事实力。在林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共同努力下,大唐的国力逐渐恢复,百姓生活也日益安定。
然而,宫廷政治斗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武氏残余势力虽已遭受重创,但仍有一些漏网之鱼在暗中活动,他们时刻关注着朝堂的动静,企图寻找机会东山再起。而朝堂上的其他势力,也在暗中窥探,等待着时机,准备在权力的角逐中分得一杯羹。
一日,林澈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警告他,说有人正在策划一场更大的阴谋,企图推翻李旦的统治,扶持武氏后人登基。林澈看完信后,心中大惊,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立刻告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林澈急忙赶到太平公主府,与太平公主商议对策。太平公主听后,脸色凝重,说道:“林郎,看来武氏余党贼心不死,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林澈点头道:“公主,我觉得我们应该先调查清楚这封信的来源,看看能否找出幕后主使。同时,我们要加强宫廷的戒备,防止武氏余党趁机作乱。”
就在他们商议之际,李隆基也来到了公主府。他得知此事后,说道:“林将军,姑姑,我认为我们不能被动防守。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将武氏余党彻底铲除,以绝后患。”
太平公主看着李隆基,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隆基,你说得有道理。但我们不能盲目行动,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
三人经过一番商讨,决定兵分三路。林澈负责调查匿名信的来源,寻找幕后主使的线索;太平公主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加强宫廷的戒备,密切关注武氏余党的动向;李隆基则暗中联络朝中忠义之士,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变故。
林澈经过一番艰苦的调查,终于发现这封信是武氏余党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所写。此人一直隐藏在暗处,暗中策划着各种阴谋。林澈得知他的藏身之处后,决定带领一队精锐士兵,将其一举抓获。
夜晚,月色如水。林澈带领士兵们悄悄地潜入了武氏余党藏身的庄园。庄园内戒备森严,巡逻的士兵来回走动。林澈等人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队,朝着庄园的核心区域摸去。
突然,一名巡逻士兵发现了他们,大声喊道:“什么人?站住!” 林澈心中一紧,立刻示意士兵们隐蔽。他身形一闪,如鬼魅般靠近那名士兵,在士兵还未反应过来之际,便出手点了他的穴道,将他拖到一旁。
解决掉巡逻士兵后,林澈等人继续前进。终于,他们来到了武氏余党首领所在的房间。房间内,武氏余党首领正与几个亲信商议着阴谋的细节。林澈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对他们的计划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原来,他们计划在李旦举行祭祀大典时,发动突袭,控制皇宫,扶持武氏后人登基。
林澈心中大怒,他决定不再等待,立刻发动攻击。他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进房间。武氏余党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失措,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林澈挥舞着长剑,在敌群中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他的剑法凌厉,每一剑都带着强大的力量,让武氏余党胆寒不已。
武氏余党首领见势不妙,想要逃跑。林澈怎会轻易放过他,他策马追了上去,大喝一声:“逆贼,哪里逃!” 说着,他一剑刺向首领的后背。首领躲避不及,被林澈一剑刺中,当场毙命。随着首领的死亡,武氏余党顿时群龙无首,纷纷投降。
林澈将这些武氏余党押回宫中,交给李旦处置。李旦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将所有参与阴谋的武氏余党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