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人家,没有不重视儿女教育的。
尤其是男孩,祖上再有本事走荫蔽,也不如科举进士来得荣耀。
宁国府,旸哥儿和昭哥儿都是三岁多的时候启蒙,旸哥儿是因为薛氏严格要求,而昭哥儿起初只是打着去外祖父家有人陪他玩的念头。
但不管起初是因为什么,两个孩子实打实的三岁就开始了读书认字。
哥哥弟弟那顺顺利利的事,到了昳哥儿那就成了个大难关。
昳哥儿比昭哥儿大一岁多,昭哥儿作为弟弟已经会写许多常见的字,昳哥儿确实连拿笔都不情不愿。
昳哥儿是谭氏的头一个孙子,自小被谭氏宝贝得眼珠子一般,老人家的隔辈亲毫无道理可言。
昳哥儿在祖母打造的蜜罐里无忧无虑的长大。
论聪明乖觉,倒也不差什么;可只要一谈读书写字,不是喊困就是喊饿。
谢璟和庄氏都是佛系平和的脾气,两人都看得很开,花开各有期,也许儿子开窍就是要晚一点。
他们不想和自己过不去。
而在其他家人眼里,像个小纨绔一样不学无术的昳哥儿,在其八岁那年,一个无意间的机会,开始慢慢绽放出其独有的光辉。
这是后话。
……
夏日天热。
崔府学堂的武术课却不会中断,以至孩子们每日回家都是一身汗味,小脸也没了冬日时的白嫩。
七月中旬的时候,谢珩晚间带着昭哥儿洗澡,就能清晰地看到昭哥儿身上从脖子处开始,有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谢珩好奇的问儿子,“你这几日都在学什么?”
昭哥儿:“上午读书习字,晌午再温书默读半个时辰,太阳略下山后,有时候扎马步、跑马;有时候打拳摔跤。”
谢珩:“天气这么热,有没有觉得辛苦?”
昭哥儿点头又摇头,“外祖父说,每月要让先生评一次课业最好的学生,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