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百姓凭借完善的水利设施,辛勤耕耘,收获颇丰。而那滚滚长江,宛如一座天然宝库,为江阴带来了丰富的水产,渔家捕捞的鱼儿,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城中,商业街区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船,满载着货物汇聚于此。江阴的棉布、丝绸、茶叶,通过长江水运,流向四面八方。与此同时,来自外地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也不断涌入。街边店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曲商业繁华的乐章。
在城的一隅,能听到清脆的打铁声与织布机的吱呀声。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蓬勃发展。纺织女工巧手如飞,织出的棉布质地精良,声名远扬。铁匠们挥汗如雨,打造出的铁器坚固耐用,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畅销周边。江边,造船工匠们凭借长江的便利,建造出一艘艘高大坚固的船只,见证着手工业的辉煌。
乾隆三年,知县蔡澍领江苏学政张廷璐之命,重建书院。这座延续元代“澄江书院”之名的学府,承载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如今,书院扩建并更名“暨阳书院”。书院里朗朗书声不断,培育出众多经世之才。
江阴文人雅士辈出,李兆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造诣颇深,引得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他们常于亭台楼阁间举办诗会,吟诗作对;或开展书画展览,交流技艺;又或是举办戏曲演出,引得百姓围聚观看。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江阴的每一寸空气里。
步入江阴县城,便能感受到布局的规整。宽阔平坦的主要街道呈十字交叉,将县城清晰地划分为四个区域。县衙、文庙、城隍庙等威严庄重的建筑,屹立在县城中心,彰显着封建时期独特的规划理念。
民居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宛如一幅水墨画。庭院内,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宁静而雅致。城中桥梁众多,有的如长虹卧波,古朴典雅;有的造型精巧,雄伟壮观。码头边,商船往来,装卸货物,一片繁忙。而街边的水井,清澈甘甜,为居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
然而,在这片祥和繁荣之下,江阴还深藏着一段壮烈的过往。明清交替之时,清军压境,江阴军民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将领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全城百姓同仇敌忾,坚守城池长达八十一天。尽管最终城破,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江阴人的心中。乾隆年间,为纪念这三位英雄而建的三公祠,庄严肃穆,承载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阴人。
我和刘墉、付钰等二十几人,找了一家客栈暂且住下。
第二天我们一起到了江苏学政衙门。经过通报,原江苏学政庄存与接待了我们。
“刘大人真乃是雷厉风行之人,庄某原想刘大人可能过了年才能来到江阴,不曾想!刘大人在这个时候就来了!庄某有失远迎,罪过罪过!”庄存与见到刘墉立刻热情接待了我们。
刘墉赶紧上前施礼说道:“庄大人谬赞了!刘某,遵旨勘察旱情,还没有准备回京,就接到了皇上旨意,要求刘某前来上任。若刘某回到京城,还得再次出京前来,不如趁此路过直接上任,也省得来回奔波了!哈哈!”
“那庄某可沾光了!我这里得谢谢刘大人了!”庄存与带着感激心情说道。
刘墉说道:“嗯——!庄大人不必如此,刘某也省劲了不是?!”
“哈哈哈哈!”两人一起大笑……
两人笑罢,庄存与便引着刘墉等人进入衙门正厅。厅内布置简洁而庄重,几幅字画悬挂在墙壁上,增添了几分文雅之气。
众人分宾主落座,庄存与开口说道:“刘大人,这江苏学政之事,责任重大,下官在任期间,虽尽心尽力,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望刘大人多多担待。”
刘墉拱手道:“庄大人过谦了,您的功绩想必有目共睹,刘某初来乍到,还需庄大人多多指点。”
庄存与微微点头,接着说道:“那下官便不推辞。这学政之事,首要在于整顿学风,如今有些学子浮躁功利,不重学问根基。再者,选拔人才须公正严格,不可有丝毫偏袒。”
刘墉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付钰在一旁插话道:“庄大人,不知这学政衙门的属官和吏员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