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看向刘墉,带着些许讥讽的语气说道:“刘爱卿呐,如今真相大白,是和珅那个不知趣的家伙错怪你了。你为山东赈灾尽心尽力,朕要重重赏赐你。”
刘墉却再次磕头:“陛下,赏赐臣不敢当。经此一事,臣对官场已心灰意冷。臣恳请陛下恩准,让臣辞官回乡,为家乡百姓做些实事。”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再次出言相劝。纪晓岚说道:“刘大人,你可不能离开,你这一走,朝廷可就少了一位栋梁之材啊!并且现在正是朝廷需要你替陛下出力的时候,你怎么能弃陛下于不顾呢?”
“嗯?纪昀说的是呀!难道你真的要弃朕于不顾了?”乾隆看着刘墉说道。
“臣!不敢!”刘墉低头说道。
钱沣也说道:“刘大人,你若走了,往后谁还能像你这般刚正不阿,为百姓做主?”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言辞恳切。刘墉心中动容,他抬起头,看着乾隆,眼中满是犹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见此,说道:“刘爱卿,朕知道你心中委屈。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你若就此离去,朕实在是不舍,朕希望你留下呀!”
刘墉思索良久,最终还是叩首谢恩:“陛下如此厚爱,臣万死不辞。臣愿继续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好!此事就此了结。刘爱卿你赶快去和府取了那二十万两银子送往山东,救助受灾百姓去吧。”
刘墉领命。这下好了,又多了二十万两,足有四十万两银子,足够用来赈灾了……
由于和珅在朝堂上弄出了这档子事儿,满朝文武都知道乾隆皇帝拿出了体己银子赈灾。这一下,满朝文武、京城大小官员都行动了起来,捐款有多有少。多的有人捐出上千两银子,少的有几百两、几十两银子,有些小官太穷,几两银子恐怕也是他们半年的俸禄了。无论多少,也都是他们的一点心意,也算是心中装着大清国江山,装着大清国的子民……
刘墉在乾清宫领命后出宫,即刻带着我和张成前往和珅府。和珅虽心中滴血,但也不敢违抗圣意。他回到府中,赶忙召集府中管事,四处筹措银子。府内一片鸡飞狗跳,平日里奢华惯了的和珅,此刻也不得不为这二十万两银子焦头烂额。
或许有人要问了,和珅是个大贪官,他的府中还缺这二十万两银子?不瞒大伙说,和珅在乾隆五十年才三十五岁,他再能耐,此时也贪不了多少银子。再说了,他要到处做买卖、开钱庄、开妓院,那都需要银子,他的府上这个时候还真拿不出二十万两。
和珅这个时候也只好给那些平日里被他搜刮的商户、下属下紧急指令,让他们纷纷凑银子送过来。
刘墉站在和珅府的庭院中,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张成在一旁小声嘟囔:“老爷,您可真厉害,把和珅这老狐狸治得服服帖帖。”刘墉瞪了他一眼:“休要多言,这官场之事复杂得很,不要乱说!”
不多时,二十万两银子终于凑齐。刘墉命人仔细清点后,装上马车,浩浩荡荡地朝着山东进发。一路上,刘墉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兼程。
山东境内,旱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刘墉到达灾区后,立刻投入到赈灾工作中。他让甄平和张成亲自指挥搭建粥棚,发放粮食和物资。看到百姓们饥肠辘辘的模样,刘墉心中满是不忍。他还张成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庄稼受灾情况,寻找解决旱灾的办法。
在我们的努力下,山东灾区的情况逐渐好转。百姓们对刘墉感恩戴德,纷纷传颂他的功绩。刘墉却没有丝毫自满,他知道,要彻底解决山东的问题,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刘墉把赈灾的事务交给张成及甄平之后,便和我才返回诸城逄戈庄前去奔丧。是想老夫人若地下有知,也不会责怪刘墉和我耽误了她老人家的丧期吧……
在我们丁忧期间。一日,刘墉正在察看赈灾事宜,突然接到京城传来的消息。原来,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刘墉的功绩,决定提升他为内阁大学士,掌管更多的朝廷事务。刘墉接到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但他也没有退缩,决定丁忧结束之后再次回到京城,为朝廷和百姓继续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