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宜真坐在三楼牡丹阁临窗前,看着大堂上的场景。
大喜大悲,全然就此上演,不过倒是喜多于悲,得中者意气风发,失败者黯然退场,如是而已。
也算是公平公正。
“这科举选士之举,当时是妙极。”秦宜真呷了一口茶水道。
闵夫人赞同:“是啊,多亏了于先生。”
前朝之时,大多数都是以举荐为官,只是一个朝代久了,这朝堂之上,比比皆是自家子弟,有本事的,没本事都提溜了上去。
后来于先生提出了科举选士,这才为底层的百姓求了一条路。
读书读得好,参加科举就能当官,就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何等青云之路。
虽然说,这其中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更甚至是并非全然光明,但总是会有人从底层走上来,而这些,都会是东秦将来的中流砥柱。
“于先生可惜了!”
世间之人,何人不知于先生,何人不为他痛哭。
这位于先生,在前朝之时,官至一品太傅,是先帝为一位幼帝所留下的顾命大臣之一,他眼见朝堂被世家门阀所占据,乌烟瘴气,便想出了‘科举选士’挑选官员的法子。
后来与门阀斗了十几年,最终被世家门阀所害,被他所效忠的帝王判以凌迟处死。
而于先生一死,盛怒之下的百姓揭竿而起,爆发了叛乱,将那腐烂的朝廷推翻。
多年战乱之后,形成了东秦、南齐、西梁、北魏四国鼎立,但今下各国选士,皆以‘文武举’替代了举荐。
此间世人,不管文人武人,皆敬于先生,尊称他为‘文正先生’。
正者,为天地正气也。
只是这样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叫人心痛。
闵夫人道:“今时今日,这天地之风景,想来文正先生也能看得到,如此,想来也是心中无憾,觉得值得。”
“这倒是,对了,本宫听闻,这于家的后人便在南齐?”
于先生被凌迟之后,于家也被抄斩,只是更有英武勇士,救下了几人,后来隐于世间,据说是出现在了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