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攻城VS防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夕阳渐渐西沉,天边泛起一抹如血般艳丽的晚霞,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红色。就在这时,城墙缺口处忽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原来是附蚁攻城的义军终于抵挡不住交河镇守军的顽强抵抗,开始缓缓向后撤退了。

这场激烈异常的战斗竟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持续了数个时辰之久,从正午进行到了傍晚,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卓山第五乡勇团在百米开外的南城墙,抵挡住了红巾军的第一阶段、三个波次、每次500人的攻城,900人以近20%的伤亡代价,杀敌近半的战果,将南门防线顺利移交给了后续接手的大罗甲士,完成了镇守府第一阶段防守任务。

由广大农民组成的起义军所形成的红巾军,气势汹汹地向着以乡勇作为主力的交河镇发起了猛烈攻击。这场战斗可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菜鸟互啄”,双方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装备水平,都显得颇为稚嫩和简陋。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低烈度的攻防战中,卓山负责防守的人员依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据统计,共有 157 多人受伤,其中 22 人不幸战死沙场,63 人身负重伤,还有 72 人只是受到了轻伤。

那些不幸战死和身负重伤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因为敌方的抛石机而丧命或者致残的。每当那巨大的石炮呼啸着砸过来的时候,只要被击中,基本上就只有非死即伤这两种结局。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农民起义军操控的石炮准头实在是太差劲了,平均下来,发射十次可能才有一次能够砸到城墙上。不过即便如此,南门外面一字排开的十几架抛石机同时发动攻击,就算准星再怎么差,也总会有人无法及时躲开。

绝大部分身受重伤的士兵基本都是骨骼断裂之类的伤势,他们不是直接被石炮正面砸中,就是被飞溅的石块擦伤。当然,如果后续治疗措施得当,好好休养一番,其中很多人还是有可能恢复健康重新投入战斗的。

至于那些受轻伤的士兵,则多数是在与义军短兵相接、冲上城墙抢夺城池的时候,被对方的刀剑砍伤所致。相比之下,这些轻伤还算比较容易处理,简单包扎之后,他们仍然可以充当后备力量以备不时之需。

卓不凡率领着卓家一众人员,在后勤医护队紧密有序地协助之下,缓缓踏上了归程,目标直指卓山建筑队所在之地。

此处地域辽阔宽广,各类防御设施一应俱全且完善无比。那些早已焦急等待多时的医护人员们,一见到他们归来,便立刻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救治工作当中。

卓不凡则悠然自得地坐在一旁,轻轻端起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微微抿上一口后,开始静下心来仔细复盘方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不禁暗自叹息摇头。

原来,尽管自身已然拥有堪称一流后期的高超身手,但在刚刚结束的这场激烈防守战役之中,却未能充分展现出应有的实力水平,甚至连二流身手恐怕都未曾真正施展开来。

除此之外,卓山参战人员所配备的装备实在是太过简陋寒酸。放眼望去,仅仅只有区区 300 名乡勇身上披着由竹子和藤蔓编织而成的简易盔甲。如此之低的着甲率,使得整体防御力大打折扣。

再者说,这种竹藤甲本身的防护性能就颇为有限,与真正精良的铠甲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如此,队伍中还严重缺乏盾牌这一重要防具。原本准备用于城墙防御的方形木盾由于过于沉重笨拙,导致士兵们在实际作战时根本难以灵活运用自如。相较而言,圆形盾牌显然要更为轻便实用一些。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远程攻击武器的匮乏。现有的猎弓虽然能够借助城墙的高度优势略微增加射程,但一旦超出 60 米范围之外,其杀伤力便会变得极为有限。面对这样的局面,卓不凡深感无奈。

不过好在卓山在交河地区好歹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驻地。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休整机会,得以养精蓄锐、重振旗鼓。想到此处,卓不凡的心情稍稍宽慰了些许。

卓不凡匆匆完成了简单的洗漱之后,便迈着急促的步伐登上了西南角楼的三楼。这座角楼高耸入云,站在上面仿佛能够俯瞰整个世界。

当他来到三楼时,一眼便望见了位于楼顶的那扇巨大的天窗。透过这扇天窗,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南城墙处激烈的战况。喊杀声、兵器相交的碰撞声以及伤者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战争交响乐。

而在三楼的房间中央,赫然摆放着一座精致的交河镇沙盘。这座沙盘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交河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军事部署。此时,在上首位置正襟危坐的,便是那位威震天下的霸王项羽。只见他身躯伟岸,气宇轩昂,坐北朝南,炯炯有神的目光恰好透过天窗,紧紧锁定在南城墙攻防战的第一线,以便随时掌握最新的战斗动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