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霸王项羽以其磅礴的气势入主交河之时,整个交河仿佛迎来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巨变。就在那交河县的上空,一面绚丽夺目的七彩麒麟霸王旗缓缓升起,宛如一道璀璨的彩虹划破苍穹。自此,交河的大地彻底变了颜色。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势力能够抵挡得住霸王项羽的威名和气势,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例外地纷纷倒戈相向。那面迎风飘扬的七彩麒麟项字旗所过之处,敌人无不望风披靡,各个势力争先恐后地带领着自家最为精悍强壮的力量,如潮水般涌入项羽的麾下。
霸王项羽历经千百年岁月沉淀下来的威望与震慑力,在此刻于交河百姓们的心中得到了最为直观且震撼的体现。由邓茂和蔡启元分别负责组建的两支千人军团,其参军名额瞬间成为了众人争抢的焦点,场面之火爆简直超乎想象。那些渴望投身军旅、追随霸王项羽建功立业的人们蜂拥而至,将参与征兵登记的卓青麟围得水泄不通。
卓青麟坐在桌前,手中的毛笔如疾风骤雨般飞速舞动着。然而,尽管他已经竭尽全力,却依旧难以招架那汹涌澎湃、源源不断涌来的报名者。
此次征兵的名额不过区区一千人而已,可谁能想到,居然有五六千名满怀热血与激情的青年纷至沓来。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眼中闪烁着渴望和期待的光芒。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五六千人仅仅是来自卓山乡的壮丁们,并且还是直接在卓山本地进行登记的数量。若是再将交河其他地区前来应征的人数计算在内,那数字简直无法估量,恐怕会多得令人咂舌。
无独有偶,另一边青龙军团的征兵现场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喧闹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片狂热所淹没。那种疯狂的场景,即便是身经百战的项羽亲眼目睹,也不禁为之惊愕失色。
望着眼前这一幕,项羽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深深感慨于自己的号召力竟是如此之强,能够引得这么多有志之士慕名而来;另一方面,当他看到民众们对自己寄予了如此深厚的期望时,内心深处不由得涌起一股愧疚之情。
回想起往昔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项羽至今仍懊悔不已。当年,他未能带领江东子弟成就一番霸业,最终落得个愧对父老乡亲的下场。
每每念及此处,他便心如刀绞。如今,面对着这些充满信任与期盼的目光,项羽暗自咬紧牙关,默默发誓:此生无论如何也要不辜负众人的厚望,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份沉甸甸的深情厚谊!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项羽毅然决然地决定亲自出马主持两大军团的筹建工作。他一声令下,整个交河地区再度掀起了一场比武较技的狂潮。
按照规定,各家都要依照自家人口数量的 2%这一比例,精心筛选出年龄处于 18 至 35 岁之间最为强壮的青壮年男子应征入伍。
如此一来,卓山乡竟然幸运地获得了多达 320 个士兵入伍的珍贵名额,占据了千人军团总数的 32%之多。与此同时,卓山乡还相应地从那五千名战俘当中分到了足足 1600 人作为有力支援。
项羽所采用的这种直接将参军名额和战俘分配紧密结合起来的独特方式,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瞬间点燃了人们的参军热情。一时之间,交河地区处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无数有志青年纷纷踊跃报名,渴望能够投身军旅,为国效力。
然而,就在这片热烈景象之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是当初从交河南门奋勇突围而出的大罗甲士。这些身经百战的勇士们,在得知霸王项羽已经成功入主交河县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兜兜转转终于又重新回到了这座熟悉的县城。
不过,此时的他们却不敢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轻率举动,毕竟如今的交河已然易主,霸王项羽的威名更是如雷贯耳。于是乎,这些大罗甲士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巧妙地借助卓山乡完备的信息传递渠道,迅速放飞信鸽,向大罗镇发出紧急传书,详细告知了霸王项羽入主交河的重大消息,并恳请大罗方面能够尽快做出应对决策。
且说那大罗镇在收到相关消息后的短短三天内,便迅速与卓山乡完成了一系列的商讨与决策。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卓山乡愿意拿出整整五万两白银来赎回大罗北征时所获得的区域。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在胡氏尚未做出任何回应的时候发生的!
如此一来,卓山乡转眼间又新增了四个村庄以及一个重要的码头。经过这次扩张,其管辖范围已经超过 20 平方公里之广。如今,卓山乡已然拥有多达 29 个村庄、岛屿或者码头(渡口),总面积更是高达 1580 多平方公里。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此次领土的扩大,卓山乡成功地打通了大罗江水运通道,这无疑将对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