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张老汉家,简陋的土屋内飘着一股药味。老人躺在木板床上,双手包着粗布,却还在念叨着地里的庄稼。";张大伯,让我看看您的手。";苏锦绣轻声说道,小心翼翼地解开布条。
当看到那密布着水泡和烂痕的双手时,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苏锦绣强忍着心疼,从医药箱中取出金创药和新配制的药膏:";大伯,您这是药液浸泡太久,又没有及时处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伤了手,哪还种得了地?";
她一边给老人上药,一边细心教导家人如何护理。看着老人因疼痛而皱起的眉头渐渐舒展,苏锦绣的心也跟着轻松了些。";巧儿,把那本图册给张家留一份,记得标注清楚用药方法。";
在村祠堂设立医案后,前来求医的村民排起了长队。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媳妇,有拄着拐杖的老者,还有扶着父母来的年轻人。苏锦绣一一为他们诊治,每个病例都仔细记录,打算回去整理成册,作为日后培训村医的教材。
";这位大娘,您这是受了风寒,加上药毒入体,所以才会浑身发冷。";她一边把脉,一边解释,";我给您开两副药,一副是祛除药毒的,一副是调理身子的。记住要按时服用,莫要耽误了。";
一位年轻媳妇怯生生地问:";娘娘,我家相公前几天去地里干活,回来就发烧,这可怎么办?";说着,眼圈都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锦绣安慰道:";别担心,让我看看。";她细细诊断后,从箱中取出一包药粉,";这是我特制的退烧药,比普通的药效快些。一会我让巧儿教你怎么用。";看着媳妇脸上露出希望的笑容,她也跟着欣慰地笑了。
正在这时,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挤到跟前,怯生生地说:";苏娘娘,我...我想学医。";她的眼神中充满渴望,";我看您给人看病,觉得特别好。我娘说,要是村里也有大夫就好了。";
这番话让苏锦绣眼前一亮。她仔细打量着这个小姑娘,发现她眼神清亮,举止利落,确实是个可造之材。";好,等会你留下来,我教你一些基础的医术。";她转向村长,";您看这样如何?选一些年轻人,我手把手教他们医术和农技。学成之后,他们就能照顾全村的人。";
村长连连点头:";这主意好!我这就去找几个稳重的后生来学。";说着,快步出去张罗去了。没过多久,就领来七八个年轻人,男女都有,都是村里口碑不错的。
苏锦绣让他们先在一旁看她给人看诊,时不时解释一些简单的医理。等诊完了一批病人,她才开始正式教学。";记住,行医先要学会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精神状态,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她耐心讲解,见有人记不住,就让巧儿写成图册发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