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绣却神色如常,淡然道:";不过是去见太后娘娘,有什么好担心的。";说着,她整理了一下衣裳,从容地向慈宁宫走去。
慈宁宫内,太后高坐在主位上,脸色不善。见苏锦绣进来,冷声说道:";听说你这些日子在外面很是张扬啊?";
";回太后娘娘,";苏锦绣不卑不亢地说,";臣妾不敢张扬,只是想为百姓做些实事。江南三省的农田改良已见成效,想来太后娘娘也是知道的。";
";哼!";太后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她端起茶盏,却没有喝,而是用盖子轻轻拨弄着漂浮的茶叶。这是她心中不满时的习惯性动作。";你一个妃子,整日抛头露面,还插手朝政,成何体统?祖制可是明文规定,后宫不得干政!";
苏锦绣注意到太后的小动作,心中了然。她知道太后虽然表面强硬,但内心其实也在权衡利弊。毕竟农业改革带来的好处,太后的家族也都尝到了甜头。想到这里,她不慌不忙地答道:";太后说得是。不过臣妾以为,农桑医术,本就是利国利民的事。先贤有云:';民以食为天';。如今百姓有了好收成,国库充盈,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她说这话时,目光清澈,语气诚恳。在场的宫女太监们都不由自主地点头。确实,自从农业改革以来,连他们的家人日子都好过了许多。有些人家甚至开始考虑给孩子请个私塾先生,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太后被她这番话说得一时语塞。她心中也清楚,这段时间各地送来的奏报,都在称赞新农法带来的变化。就连她的家族在江南的庄子,收成也比往年好了许多。族中几个年轻人现在总在她面前夸赞苏锦绣的远见卓识,连她最疼爱的侄孙都主动请缨去农业学院学习。
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丽妃一袭艳丽的宫装,快步走入大殿。她的脸上带着精心伪装的焦急,但眼底却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行过礼后,她开口说道:";太后娘娘,民间又在传那些不像话的谣言了!说什么神医圣女,说什么救世青天,这不是在动摇国本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锦绣在心中暗笑,丽妃这是等候多时,专门来火上浇油的。她用余光观察着太后的表情,果然,老人家的面色立刻沉了下来:";你看看,这就是你搞出来的好事!";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怒气,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太后恕罪,";苏锦绣不慌不忙地说,语气依然温和,";臣妾只是教百姓种地治病,至于他们怎么说,臣妾也无法控制。不过太后既然担心,臣妾会约束手下人,不让他们张扬。";她说这话时,眼神真诚,态度恭敬,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丽妃见苏锦绣如此从容,心中暗恼。她正要开口再说什么,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接着是太监尖细的嗓音:";陛下驾到!";
殿内的气氛顿时一变。太后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丽妃赶紧退到一边,眼中闪过一丝不甘。苏锦绣则安静地站在原地,唇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萧承煜大步走入殿内,他一身龙袍却不显得拘束,举手投足间带着与生俱来的威严。他扫了一眼殿内的情形,目光在苏锦绣身上停留了一瞬,随即开口道:";母后,朕已经决定了,要在全国推广锦绣的农业改革。这事关国计民生,还请母后支持。";
他的语气虽然恭敬,但话中的坚决之意却不容忽视。太后听出了儿子话中的决心,虽然心中不悦,但也明白此事已成定局。她意味深长地看了苏锦绣一眼:";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哀家自然不会反对。不过你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别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