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农户兴奋地回答:";俺家情况和张大爷差不多。最妙的是,这新稻不但产量高,卖价也好!往年的老稻谷,粮商只肯给二两银子一石,这新稻因为品相好,口感佳,能卖到三两五钱一石呢!家里多出的粮食全卖了,今年能比往年多赚近十两银子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两银子对普通农户来说已是一笔巨款,足够支撑一家人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开支。
苏锦绣满意地点点头,环顾四周,农户们脸上洋溢的是发自内心的笑容。这才是她最想看到的成果——百姓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不再为吃饭问题忧心忡忡。
此时,赵元山长匆匆赶来:";娘娘,朝廷派来的官员到了,说是带来了皇上的赏赐!";
苏锦绣闻言,立即整了整衣冠,向田埂外走去。只见一队仪仗已经停在试验田外,礼部的官员捧着圣旨和一个大红盒子站在那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官员高声宣读圣旨,大意是表彰农学院在推广新品种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特赐御制匾额一方,钱粮五千石用于扩建农学院,并准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作方法。
宣读完毕,官员打开红盒子,取出一方金漆大匾,上书";农桑立国";四个鎏金大字,笔力雄浑,正是皇帝萧承煜亲笔所书。
";皇上御笔亲题,且将匾额悬于农学院大门之上,以彰显朝廷对农业改革的支持!";官员恭敬地说道。
苏锦绣接过圣旨,躬身谢恩:";臣妾代农学院上下叩谢皇恩浩荡。请大人转告皇上,我等必将再接再厉,把农业改革的成果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百姓受益。";
礼部官员还带来了一则好消息:";娘娘,国子监近日特别增设了';农学';一科,明年科举将首次考核农业知识。陛下还下旨,命农学院编撰农书,作为标准教材在全国推广。";
这无异于给农业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科举取士是大衍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农学入科意味着朝廷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农学院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前景更为广阔。
礼部官员离开后,苏锦绣和赵元山长商议下午皇帝视察的安排。突然,周伯匆匆赶来,凑到苏锦绣耳边低声道:";娘娘,探子传来消息,盐帮的人确实活动频繁,似乎在农学院附近潜伏。属下已经加派人手,暗中保护。";
苏锦绣眉头微蹙,低声吩咐:";加强戒备,但不要打草惊蛇。等皇上视察时,你亲自带人护卫。若有异动,务必先保证皇上安全。";
周伯领命而去,苏锦绣则转向赵山长,语气平静地说:";山长,下午皇上视察,一切照常进行,但要加强安全措施。让学生们都留在指定区域,不要随意走动。";
赵元虽有疑惑,但也明白事态严重,立刻点头应下:";遵命,娘娘。我这就去安排。";
接下来,苏锦绣又视察了稻米加工区、粮仓和种子库,确保一切都准备妥当。在粮仓中,她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新稻,满仓的粮食是最有力的证明,足以打消任何对改革效果的质疑。
回到农学院主院,苏锦绣正好遇到一队官员模样的人在参观。赵元介绍说,这是从各地前来学习的地方官员,听闻农学院的新品种丰收,特地前来取经,希望能将成功经验带回本地区推广。
其中一位官员上前行礼:";在下南阳知府李成,特地前来求教。我南阳地区常年旱情,百姓苦不堪言。听闻娘娘这里的抗旱稻如此神奇,特来求取种子和技术,望娘娘慷慨相助!";
另一位官员也说道:";下官扬州知府,我扬州虽地处江南,水源充足,但也有改良品种的需求。尤其是娘娘研发的抗虫稻,对我们地区极为适用。";
苏锦绣看着眼前这些迫切希望学习新技术的官员,心中欣慰不已。农业改革的推广已经从单纯依靠朝廷命令,逐渐转变为地方自发的学习热潮,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诸位有此心意,是百姓之福。";苏锦绣微笑着说,";农学院已经准备了各地适用的品种和技术资料,诸位可以向赵山长索取。若有条件,建议各地派人来农学院学习一段时间,掌握核心技术后再回去推广,效果会更好。";
各地官员连连称是,对农学院的慷慨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