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引得周围学生连连点头,议论纷纷。苏锦绣见状,趁机提议:";不如这样,每个班级都划分一块试验田,一半按传统方法耕种,一半按新方法耕种。收获时公开称重比较,看哪种方法产量更高。";
教习立刻领会她的意图,宣布了这一安排。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规划各自的试验田,气氛热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当苏锦绣与周伯交谈时,一名学生突然站出来高声道:";诸位且慢!我听闻这些所谓新农法有诸多弊端,表面上增产,实则耗损地力,来年便会颗粒无收。此等害民之术,我等岂能盲从?";
此言一出,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苏锦绣眼睛一眯,认出此人正是太后安插进来的眼线之一。
周伯正欲上前制止,苏锦绣却轻轻拦住他,微笑着走向那名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李明。";那学生拱手道。
";李明,你的担忧很有道理。";苏锦绣并未动怒,而是温和地问,";但我很好奇,你是从何处听说新农法会耗损地力?可有亲眼所见?";
李明一时语塞:";这...这是家父从他的师友处得知的。";
";原来如此。";苏锦绣环视众人,";诸位可知,农学院的新农法已在京郊试验田实践了整整三年,不仅没有耗损地力,反而因改良了土壤结构,地力更加充沛。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又增加了一成五。";
她转向李明:";若你仍有疑虑,不妨随我去参观那些试验田。三年的实践足以说明问题,总比道听途说可靠得多。";
李明面露窘色,无言以对。
此时,一名年长些的学生站出来道:";学生家住京郊,去年亲眼见过那些试验田的收成,确实比周围农田高出许多。我家也试种了一亩地的新品种水稻,收成比传统品种多了近三成。";
有了这位学生的现身说法,其他人的疑虑明显减少。苏锦绣趁机宣布:";农学院鼓励质疑,但更重视实践检验。我在此郑重承诺,若有学生发现新农法确实存在问题,不仅可以随时提出,还会获得特别奖励。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非盲从。";
这番话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那名名叫李明的学生见挑拨离间不成,只得悻悻退下。
随后,苏锦绣又巡视了其他教学点,包括土壤改良实验室、水利课堂和种子筛选区。每到一处,她都亲自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疑问。
日落时分,周伯向她汇报当日教学情况:";娘娘,首日教学总体顺利。学生们虽有疑虑,但在亲身实践后,多数人对新农法态度积极。尤其是那些农家子弟,他们最懂农事之苦,对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的方法特别感兴趣。";
";这正是我们的目标。";苏锦绣点头道,";农学院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难题。";
正说话间,一名信使匆匆赶来:";启禀娘娘,太后宣您立刻入宫议事。";
苏锦绣眉头微皱:";可知所为何事?";
";信使只说是关于农学院的事宜,太后已召集礼部、户部多位大臣入宫。";
";我知道了。";苏锦绣转向周伯,";你留在这里继续监督教学。特别注意那几名可疑学生,以及其他学生中可能被丽妃收买的人。";
周伯躬身应下:";娘娘放心,老奴一定盯紧他们。";
返回宫中的路上,苏锦绣心中盘算着对策。太后此举显然是对农学院的直接挑战,必须谨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