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丰收之术

一个月后,首批分院建设正式启动。苏锦绣亲自前往最近的扬州分院奠基,引来无数百姓围观。

";听说这位就是苏皇贵妃,就是她发明了那个神奇的防蝗法子!";

";可不是嘛,我表兄家就在呼延州,说若不是娘娘及时赶到,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全完了!";

";听说农院教的种植法子,能让一亩地的产量翻一倍呢!";

百姓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眼中满是敬仰和期待。苏锦绣微笑着向众人挥手,随后拿起金锹,为扬州农院分院培土奠基。

";农为国本,稼穑为先。今日扬州农院分院奠基,愿它成为传播农业新知的灯塔,照亮江南农桑之路。";苏锦绣的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农院将向所有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敞开大门,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特别是那些贫苦农家的子弟,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在旧有的科举制度下,他们几乎没有出头之日,但农院的出现,给了他们一条全新的道路。

奠基仪式后,苏锦绣又带领农院学生在扬州郊外的试验田进行实地教学,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观摩。

";这是我们改良的水稻新品种,抗旱性更强,产量比普通品种高三成。";苏锦绣指着一片青翠的稻田解释道,";最关键的是种植方法,要按照特定的行距和株距,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

农民们好奇地围拢过来,有人忍不住问:";娘娘,这种新稻种,我们普通百姓能种吗?";

";当然可以。";苏锦绣微笑回应,";明年春耕前,农院会在各地设立种子发放点,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农户。不过,想要种好它,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也是建立分院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技术教给更多人。";

小主,

";那我家孩子能去学吗?";一位面容黝黑的农妇怯生生地问道。

";只要有心学,农院的大门对所有人开放。";苏锦绣语气温和,";我们还专门设立了贫民子弟助学名额,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仅免除学费,还能获得生活补贴。";

这番话一出,现场一片欢腾。对于这些世代务农的家庭来说,能让子女接受专业教育,学习先进技术,是他们从未敢想的事情。

回京途中,苏锦绣的马车经过一片刚刚收割完的麦田。今年夏收的喜人成果已经显现——那些采用农院技术的农户,收成普遍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

";娘娘,您看那边。";巧儿指着远处的村庄,只见几户农家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喜气洋洋,";听说今年收成好,不少人家都操办了婚事呢!";

苏锦绣看着远处欢庆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改良的农技不仅仅是提高了产量,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回到京城后不久,各地的丰收报告如雪片般飞来。农部尚书赵明远带着一摞厚厚的账册前来拜见,脸上的笑容几乎要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