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礼制之争
苏锦绣早已料到太后会有所行动,却没想到动作如此迅速。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太医就匆匆赶到了凤仪宫。
";娘娘,";王太医行礼后急切道,";太医院内有异动。老院判陈太医昨夜召集了几位与我不合的老太医秘密议事,今早我便听闻他们在准备一份关于热症药物的鉴定报告。";
苏锦绣示意他坐下,沏了一杯茶递过去:";不必惊慌,我已有所准备。那帮老顽固对我们的药方向来看不惯,这次太后拉拢他们也在情理之中。";
王太医忧心忡忡:";只是那热症药物确实含有少量乌头,若被他们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恐怕会对药方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苏锦绣微微一笑:";乌头本就是常用药材,关键在于用量和炮制方法。我们的热症药物经过特殊处理,毒性已去七分,且药效显着。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临床案例可以证明。";
";娘娘所言极是。";王太医松了口气,";只是朝堂之上,说辞往往比事实更重要。那些老太医辈分高,声望深,若一口咬定药物有毒,怕是难以辩驳。";
苏锦绣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逐渐明亮的天色:";王太医不必担忧。大朝会上,我自有对策。现在,你要做的是整理好所有治愈病例的记录,越详细越好。另外,招集几位曾经服用过热症药物而痊愈的病患,请他们作证。";
王太医恍然大悟:";娘娘高明!有患者亲身经历作证,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还有,";苏锦绣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精芒,";我需要你暗中联络那些支持医改的年轻太医,让他们在朝会上站在我们这边。不求他们公开支持,只需在关键时刻不帮陈太医说话即可。";
王太医立刻会意:";这个容易。年轻的太医多数都认同娘娘的医改理念,他们不会站在老顽固那边的。";
就在二人商议对策时,巧儿急匆匆地进来:";娘娘,不好了!礼部刚刚上了一道奏折,弹劾农院违背祖制,朝臣们已经开始议论纷纷!";
苏锦绣眉头微皱:";这么快就开始行动了?";
她接过巧儿递来的密报,仔细阅读后,脸色变得更加凝重。
密报上清楚地写着,礼部尚书文华联合多位大儒,上书弹劾农院多项举措有违祖制。特别指出农院教授的新型耕作方法、改良种子以及女子入学等举措,都是";悖逆圣贤之道,荼毒黎民";。
更为严重的是,奏折中还暗示苏锦绣是在";借农院之名,行拉拢民心之实";,意图染指朝政。
";好一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锦绣冷笑一声,将密报放在桌上。她转向王太医:";时间紧迫,你先去准备吧,务必在大朝会前将所有证据整理妥当。";
王太医领命而去,苏锦绣则立即派人请来农院院正赵博士。
不多时,赵博士便匆匆赶到。他是苏锦绣一手提拔的学者,对农业改革充满热忱。
";娘娘,";赵博士行礼后忧心忡忡地说,";礼部的奏折已经传遍朝野,许多原本支持我们的官员都开始动摇了。特别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对';违背祖制';这一指控尤为敏感。";
苏锦绣沉着地点点头:";预料之中。礼部此举正是想打';礼制';这张牌,将农院置于道德制高点的对立面。";
她走到书案前,展开一卷竹简:";赵博士,你可曾读过《周礼·地官》?";
赵博士一愣:";自然读过,但不甚精通。";
苏锦绣指着竹简上的文字:";这里面详细记载了古代农官的职责,其中有一条是';掌教民稼穑';,意为教导百姓种植技术。我们农院所做的,不正是这一古礼的延续吗?";
赵博士恍然大悟:";娘娘是说,我们可以引经据典,证明农院的改革其实是恢复古礼,而非违背祖制?";
";正是。";苏锦绣微微一笑,";礼部想要在礼制上做文章,我们便在礼制上反击。接下来,我需要你立即整理古代农书中关于农技创新的记载,证明我们的改革是有古训依据的。";
赵博士大喜:";娘娘高明!这样一来,礼部的指控便不攻自破了。";
";还有,";苏锦绣继续道,";准备一份详细的农院成果报告,包括各地粮食增产数据、百姓增收情况以及饥荒减少的具体案例。用实际效果说话,才是最有力的证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博士郑重应下:";娘娘放心,我立刻回农院着手准备。";
苏锦绣又交代了几项具体事宜,便送赵博士离去。她知道,这场朝堂之战将决定农院的命运,容不得半点疏忽。
就在苏锦绣忙于应对之时,皇宫另一侧的太后寝宫内,太后正在接见礼部尚书文华。
";太后娘娘,";文华满面春风地行礼,";老臣已按照计划上了奏折,朝中反应强烈。特别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对农院的不满情绪高涨。";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文爱卿做得好。我大衍自建国以来,礼制便是根本。苏氏如此肆意妄为,必然会触怒朝臣。";
文华面露忧色:";只是老臣担心,陛下对苏贵妃过于宠爱,怕会袒护于她。";
太后冷哼一声:";朕自有对策。明日早朝,我会亲临朝堂。到时候,你只管据理力争,其余的事情,自有朕来应对。";
文华恭敬地低下头:";老臣明白。只是还有一事需要禀报:农院那边似乎已经得到了风声,正在积极准备应对之策。";
太后不以为然:";无妨。就算她知道了又能如何?农院违背祖制乃是既成事实,她就算有三寸不烂之舌,也难以辩解。";
文华似乎仍有顾虑:";只怕她会引经据典,为农院辩护。";
太后露出一丝冷笑:";朕已经命人查阅了所有可能对她有利的古籍,并准备了反驳之词。明日朝堂之上,定要让她理屈词穷!";
文华躬身道:";太后英明。老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