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绣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晨雾中的皇城轮廓,心中已有定计。太后虽然处处针对她,但这次的后位之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宫闱争斗,而是关乎大衍未来国运的重大抉择。
"娘娘,周伯派人送来密信。"巧儿轻声走进,双手呈上一封没有任何标记的信笺。
苏锦绣接过信笺,打开细读,眉头渐渐舒展:"太后果然坐不住了,召集了三位亲王入京,想必是想借他们的力量阻挠册后大典。"
"娘娘,这可如何是好?"巧儿担忧地问道。
苏锦绣嘴角微微上扬:"无妨,此事我早有预料。太后召集亲王,正合我意。"
她将信笺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纸张化为灰烬:"传令下去,准备接待亲王们的礼单,一切按最高规格准备,不可有丝毫怠慢。"
"娘娘这是..."巧儿有些不解。
"兵法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太后以为亲王入京能够对我造成威胁,却不知这正是我分化瓦解她势力的绝佳机会。"
用过早膳后,苏锦绣便前往药材园查看。自从她推广新型种植法后,宫中专门辟出一片区域种植各类药材,不仅供御医院使用,也为她的医药研究提供原料。
刚到药材园,便见王太医匆匆赶来。
"娘娘,户部尚书李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相商。"王太医低声道,"他现在正在偏殿等候。"
苏锦绣略感意外:"李尚书?他不是一向与太后交好吗?"
"据说昨日太后召见他,但不知为何不欢而散。"王太医道,"现在朝中已有传言,说李尚书可能要转投娘娘一方。"
苏锦绣若有所思:"有意思。带我去见他。"
偏殿内,户部尚书李元华正焦急地踱步,见苏锦绣到来,连忙行礼:"微臣参见娘娘。"
"李尚书不必多礼。"苏锦绣示意他就座,"不知尚书此来,有何要事?"
李元华环顾四周,见无他人,这才低声道:"微臣有要事禀告娘娘。太后已密令三位亲王入京,意图阻挠陛下册立娘娘为后。更有甚者,太后已许诺三位亲王,若能成功阻挠,将重赏不菲。"
"这些我已知晓。"苏锦绣平静地说,"不知李尚书为何要告知于我?"
李元华面露犹豫,但很快下定决心:"实不相瞒,太后昨日召见微臣,要求户部从粮仓中挪出十万石粮食,作为笼络朝臣的资本。微臣以粮食关系民生,不敢擅动为由推辞,因此触怒太后。"
他叹了口气:"微臣为官多年,深知民间疾苦。娘娘这些年推行农医改革,实乃国之幸事。若因一己私欲而挪用民粮,微臣实在难以安心。"
苏锦绣静静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李尚书心系百姓,实属难得。不知尚书此来,除了告知这些情况,可还有别的意图?"
李元华郑重道:"微臣愿意站在娘娘一方,全力支持娘娘登上后位。只要娘娘允诺继续推行惠民政策,微臣愿尽绵薄之力。"
苏锦绣深深看了他一眼,然后微微一笑:"李尚书的心意,我心领了。农医改革本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无论将来如何,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她顿了顿,又道:"不过,我需要李尚书做一件事,以表诚意。"
"娘娘请说。"李元华立即道。
"三位亲王入京,表面上是应太后之邀,实则各怀心思。"苏锦绣语气沉稳,"我需要李尚书在朝会上提议,由户部出资,为三位亲王举办盛大接风宴,地点就定在农业学院。"
李元华眼前一亮:"娘娘此计甚妙!如此一来,亲王们亲眼目睹农业学院的成就,必会对娘娘改革心生敬佩。"
"不仅如此。"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太后派亲王入京阻挠册后,却由我出面盛情款待,这一正一反之间,足以让亲王们心生疑虑。而农业学院的显着成就,又会让他们不得不承认改革的价值。这一举动,既显示了我的胸襟,又能分化他们与太后的关系。"
李元华佩服地拱手:"娘娘谋略非同寻常,微臣愿全力配合。"
商定计策后,李元华告辞离去。苏锦绣则召来王太医,详细安排农业学院的参观路线和展示内容。
"务必将我们的农业技术和医药成就展示得淋漓尽致。"苏锦绣嘱咐道,"特别是那些已经惠及百姓的改革成果,要重点突出。让亲王们明白,我们的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造福万民的伟业。"
王太医领命而去,苏锦绣则前往御书房,将计划告知皇帝萧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