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实至名归

对于哪些作品可以获奖以及如何对作品排序,沙汀、草明、唐弢、袁鹰、孔罗荪、孙犁、冰心、冯牧以及林默涵等评委进行了深入讨论。

从下午会议一开始,各位评委的讨论就非常的热烈,或者换一句话,那就是争论的比较激烈。

“我还是那句话,季宇宁有5篇小说入选,我觉得太不合适了。

按照初选是20篇,他一个人就占了四分之一,如果我们这次再加上5篇,变成25篇小说获奖,那他一个人仍然占了五分之一,我们怎么能这样突出个人呢?

还有那篇排在第2位的小说,《我曾经生活的地方》,那种冰凉彻骨的格调,怎么能进入我们这次的评选呢?我们怎么能要这样的小说获奖呢?”

说话的是一位中年老太太,口音带有粤省的口音,所以这个普通话说起来蛮费劲的。

她这话一出,在会议室的其他大部分人看向她的眼光都是不善。

很快,她的话,就遭到了绝大部分人的集体反驳。

“我们去年10月份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刊登的评选须知里面,说明的是评选优秀短篇小说,只评选作品,并不是评选25个短篇小说作者。

另外,我们这次评选的机制,是群众来信和专家意见各占一半。

季宇宁同志的两个短篇小说,《伤痕》,还有《我曾经生活的地方》这两篇小说,在群众来信的选票中高居第1位和第2位,得票数远远的超过了其他短篇小说作品。

而且这两篇小说,从前年开始,就引领了文学的一个方向,也就是一个伤痕类小说的方向,还有一个,就是知青类小说的方向,这两篇小说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

另外这两篇小说写的也很是出色,所以这两篇小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还有季宇宁的那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写的也非常出色,他写的又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工作。

这篇小说,更突出的是它的结构很精巧,其实在这次入选的很多短篇小说作品中,结构上很好的作品不多,这篇小说我觉得在短篇小说中是很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