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文王夜梦飞熊兆(上)

戏说封神榜 阿尼头 4959 字 4天前

先整一首诗来感受下这氛围:

文王那可是坚守臣子的忠诚底线,一心为百姓谋福利,这仁德一施展,就搞起了大工程。他可太贴心啦,不让老百姓累得手脚都磨出茧子,工钱给得也大方,全是锦缎红绸。西岐在他的治理下,那社稷稳得像磐石,再看看纣王那边,江山就跟海浪似的,摇摇晃晃。可别只说孟津那儿天意注定改朝换代,人家文王这儿,飞熊入梦的好运都提前来敲门啦!

咱接着唠唠文王这事儿。文王听了散宜生的建议,就写了个告示,贴在西岐各个城门。这告示一贴出去,好家伙,军民们都跟发现了大新闻似的,纷纷跑过来看热闹。只见告示上写着:

“西伯文王跟大伙说哈:咱西岐可是个道德圣地,没有战争的打扰,老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打官司的事儿少,当官的也清廉。我之前被关在羑里,承蒙天子赦免,才能回到这儿。最近我发现灾异现象有点多,洪水也不老实,到处泛滥。我就想着看看咱西岐这地方,占卜一下,查查有没有啥灾祸。结果发现竟然没有合适的坛址。昨天我瞅见城西有块官地,打算在那儿建个台,叫‘灵台’,主要是用来观测天气变化,看看老百姓会不会有灾祸。我又担心这工程太大,会累着你们军民。所以决定每天给大家一钱工钱。这工程也不催,啥时候方便啥时候来:愿意来干活的就登记个名字,到时候好给钱;要是不愿意的,就忙自己的事儿,绝不强迫。大伙都了解一下哈。”

西岐的军民们看完告示,那叫一个激动,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大王这恩德简直跟苍天一样广阔,咱咋报答都报答不完。咱每天日出就出去玩,日落就回家,舒舒服服地享受太平日子,这可都是大王给的。现在大王要建灵台,还说给工钱。咱就算拼了老命,手脚磨出茧子,也心甘情愿呐。而且这灵台是为咱老百姓占卜灾祸建的,咱咋能要大王的工钱呢。” 整个西岐的军民都欢天喜地,都争着抢着要出力建灵台。

散宜生一看这民心所向,心里乐开了花,抱着本子就跑去跟文王报告:“大王,您瞧,军民们都特别支持这事儿,都愿意出力呢。” 文王听了,也很高兴,说:“既然大家都这么积极,那就赶紧传旨发银子吧。” 大伙领了工钱,干起活来更带劲了。文王又对散宜生说:“你挑个好日子,咱就破土动工。”

这军民们干活那叫一个用心,又是搬泥运土,又是伐木造台。这时间过得可真快,就像手指弹一下,窗外的日光就过去了;又像席前的花影,不知不觉就在座位间移动了。这真是:走着走着,就看到落花把地都染红了;一转眼,东篱那儿黄菊都开得热热闹闹了。这不,建造灵台也就花了十来天,管工的官员就跑来报告:“大王,灵台完工啦!” 文王一听,大喜过望,带着文武百官,排着浩浩荡荡的銮舆出城,去看灵台。

到那儿一看,嚯!这灵台雕梁画栋的,台基又高又大,特别气派,简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一篇赋专门夸它呢:

台高二丈,依照三才之势。上面分为八卦符合阴阳,下面归属九宫确定龙虎。四角有四季的形状,左右立着乾坤的景象。前后配合君臣的义理,周围有风云的气象。这座台上符合天心顺应四季,下符合地户属于五行,中符合人意风调雨顺。文王有德行,让万物增添光辉;圣人治理世事,感通百事没有违逆。灵台从此建立王业根基,验证照应灾祥辅佐帝王。正是:治理国家江山繁荣,今日灵台胜过鹿台。

文王带着两班文武登上灵台,四处张望。文王看着看着,突然不说话了,陷入了沉思。这时候,上大夫散宜生站出来,小心翼翼地问:“大王,今天灵台好不容易建好了,您咋看起来不太高兴呀?” 文王叹了口气说:“不是不高兴,这灵台确实挺好,可台下少了个池沼,这不符合‘水火既济、配合阴阳’的意思啊。我想着再挖个池沼,又怕太劳民伤财,所以心里有点发愁。”

散宜生一听,赶紧说:“大王,这灵台这么大的工程,咱都能在短时间内建成,何况是台下一个小小的池沼呢,这工程简单得很。” 说完,散宜生就赶紧传达文王的旨意:“在台下再挖个池沼,好应‘水火既济’的意思。”

这话还没落地呢,就听见下面的老百姓大声嚷嚷:“就一个小池沼,有啥难的,还让圣上操心!” 大伙二话不说,拿起锹锄就开始挖。这一挖,嘿,挖出一副枯骨来。大家也没多想,就四处乱扔。

文王在台上看得清清楚楚,赶紧问:“大伙扔的是啥呀?” 左右的人回答说:“这儿挖出一副人骨,大伙就给扔了。” 文王一听,急忙传旨:“把枯骨都捡回来,放在一块儿,用匣子装起来,埋到高岗上去。哪能因为我挖池沼,就把人家的骸骨暴露在外呢,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老百姓们听到这话,都感动得不行,大声喊道:“大王真是太圣明太有德行啦,连枯骨都能得到您的恩泽,更何况我们这些大活人呢,肯定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大王这是真正地顺应民心,合乎天意啊,咱西岐的老百姓可有好父母啦!” 大伙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王因为在灵台看挖池沼,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来不及回驾。文王就和文武百官在灵台上摆了宴席,君臣一起吃喝玩乐,那场面别提多欢乐了。宴席结束后,文武百官在台下休息,文王就在台上设了个绣榻睡觉。

到了三更天,文王睡得正香呢,突然做了个怪梦。他梦见东南方向有一只白额猛虎,肋下还长着一对翅膀,“嗖”地一下就朝他的帐子里扑过来。文王吓得一激灵,赶紧喊左右的人。就在这时,只听台后“轰隆”一声,火光冲天。文王一下子就惊醒了,出了一身冷汗。他定了定神,听听台下,已经打三更了。文王心里直犯嘀咕:“这梦到底是吉是凶啊,等天亮了,找大伙商量商量。” 这事儿也有诗为证:

文王治理国家建造灵台,文武官员锵锵锵地保驾而来。忽然看见池沼中枯骨出现,命令将其在高岗迅速掩埋。君臣一起欢乐传递酒杯,夜里梦见飞熊扑开帐幔。龙虎风云从此相遇,西岐才得到栋梁之才。

第二天一大早,文武百官上台参拜。文王开口就问:“大夫散宜生在哪儿呢?” 散宜生赶紧出班行礼:“大王,您找我有啥事儿呀?” 文王说:“我昨晚三更做了个怪梦,梦见东南有只白额猛虎,肋下长着翅膀,往我帐子里扑,我一喊,台后就火光冲天,然后我就惊醒了。你说这梦是啥兆头啊?”

散宜生一听,赶紧躬身祝贺:“大王,这可是个超级大吉兆啊!这预示着您要得到栋梁之臣,迎来大贤之人,这人说不定比风后、伊尹还厉害呢!” 文王一脸疑惑:“你咋这么肯定呢?”

散宜生摇头晃脑地解释:“以前商高宗梦到飞熊,后来在筑墙的地方找到了傅说。现在主公您梦见虎生双翼,这不就是熊嘛;又看到台后火光,这就像是用火锻炼东西。西方属金,金遇到火肯定能锻炼成大器。这可是振兴咱周朝的好兆头啊,所以我才特别高兴,要祝贺您呢。” 其他官员们听了,也都跟着齐声祝贺。文王心里乐开了花,传旨回驾,心里就琢磨着,得赶紧去寻访贤才,说不定真能碰上梦里预示的那个人呢。

咱再把目光转到姜子牙这边。姜子牙自从离开朝歌,和马氏离了婚,用土遁救了老百姓后,就隐居在磻溪,天天在渭水边上钓鱼。姜子牙这人沉得住气,一心等着时机,啥闲事都不管,每天就捧着 “黄庭” 诵读,修炼自己的道心。要是心里烦闷了,就拿着鱼竿,靠着绿柳,悠闲地钓鱼。他心里可一直惦记着昆仑山,想着自己的师长,那些道德教诲,他时刻都没忘,早晚都在念叨。

有一天,姜子牙拿着鱼竿,忍不住叹了口气,作诗一首:

“自从离开昆仑山,转眼间已经二四年。在商都荣耀半年,在君前直言劝谏。抛弃离开回到西土,在磻溪先持竿垂钓。哪天能遇到真主,拨开云雾再见青天。”

作完诗,姜子牙就坐在垂杨下面。看着那滔滔不绝的流水,没完没了地向东流去,感觉这流水都把人间的万古岁月给熬没了。真是:只有青山和流水还在,古往今来的一切都像一场空。姜子牙正感叹着呢,就听见有个人一边唱歌一边走过来了。

“登山过岭,伐木丁丁。随身板斧,砍劈枯藤。崖前野兔跑,山后鹿儿鸣。树梢有奇异鸟,柳外有黄莺。看见了些青松桧柏,李白桃红。无忧的樵子,胜过腰缠万贯。担柴一石,换米三升。随时有菜蔬,买酒两瓶。对着月亮邀请饮酒,乐于守着孤林。深山幽静偏僻,万壑无声。奇花异草,每天侵扰。逍遥自在,任意纵横。”

先整一首诗来感受下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