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朱元璋的自我反思!成立新部门,夏元吉登场!

说完,他便恭敬地退下。

朱元璋则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在安静地思索着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自从允熥从琼州府发兵,拿下金陵之后,好像一切都变得和他想象中不一样了。

曾经他以为自己已经将大明的未来规划得很好,每一个政策、每一个布局都是他精心设计的,自以为掌控了一切。

他制定的各种制度、政策,都是为了让大明的江山永固,让朱家的统治千秋万代。

可如今,这一切都在朱允熥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朕的大明,如今像是换了一副模样。”

“这孩子的做法,有些是朕从未想过的,可却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可朕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他感到自己对亲手拿下来的大明有些陌生了,这种陌生感让他的心中有些许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不过,朱元璋还是觉得,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他能感受到大明在朱允熥的治理下,确实越来越强大。

无论是内部的稳定,还是沿海地区的发展,都显示出朱允熥的治理才能。

“这孩子,或许真的能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朕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只要大明能繁荣昌盛,朕也就放心了。”

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心中默默为朱允熥祝福着。

大明在朱允熥的带领下,真的会走向一个更加繁荣、开放、强大的未来。

……

开海禁之后,朱允熥深知百姓们心中仍有疑虑。

为了给那些百姓打个样,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开海禁的好处,便下令,让百姓们去码头,看琼州府运过来的那些东西。

到了指定的日子,金陵城的百姓们怀着好奇与期待,纷纷朝着码头涌去。

码头平日里就热闹非凡,今日更是人山人海。

码头上一艘艘大船停靠在岸边,船身随着水波轻轻摇晃。

那大船的船帆在微风中轻轻鼓动。

百姓们围在码头周围,眼睛紧紧盯着船上密密麻麻的货物。那些货物种类繁多,一箱箱、一捆捆地堆积在船上。

有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丝绸,有精美的瓷器,还有各种香料。

百姓们都惊呆了,他们张大了嘴巴,眼睛里满是惊叹。

人群中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一位老者摸着胡须,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哎呀,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

“这开海禁看来是个好事儿,你看这琼州府的船,就像个移动的宝库。”

“这丝绸,要是在以前,咱们普通百姓哪能见到这么好的,更别说摸一摸了。”

“现在可好,开海禁了,说不定以后咱们也能穿的好,吃得好,用得好。”

旁边的年轻人也跟着附和:“是啊,爷爷。以前只听说海外有很多稀罕玩意儿,今天可算是开了眼了。”

“这要是以后经常有这样的船来,咱们金陵城肯定会越来越繁华。”

一位妇人抱着孩子,也忍不住说道:“这料子可真好看,要是能给孩子做件衣服,那得多漂亮。”

“你看那瓷器,画得跟真的似的,这要是摆在咱们家里,那得多有面子。”

“这孩子长大了,看到这些来自海外的好东西,肯定也会觉得新奇。”

“说不定啊,这孩子以后也能跟着这开海禁的潮流,为我大明朝添砖加瓦。”

一位做小生意的中年男子眼睛放光,兴奋地说道:“你们看那些香料,这要是拿来做些香包去卖,肯定能大赚一笔。”

“这开海禁可真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利用这个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香料在咱们金陵城肯定有很大的市场,那些富贵人家就喜欢这些新奇的玩意儿。”

“我要是能把这香料做成独特的香包,再加上一些咱们本地的特色刺绣,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一位年轻的姑娘红着脸说道:“这料子要是做成衣服,肯定特别漂亮。”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料子,要是能穿上用它做的衣服,肯定像仙女一样。”

“我还可以在衣服上绣上咱们金陵城的特色花纹。”

“这样既有海外的风情,又有咱们本地的特色,肯定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一位渔夫模样的人也惊叹道:“这船上的东西可真多,要是咱们出海也能带回这么多好东西,那可就发大财了。”

“看来这开海禁之后,咱们渔民的日子也有盼头了。”

“以前,咱们只能在近海打打鱼,现在说不定能跟着大船去更远的地方。”

“不仅能打到更多的鱼,还能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朱允熥站在不远处的高台上,静静地看着百姓们的反应。

看到百姓们如此惊叹和兴奋,他心中暗自欣慰,觉得这开海禁之举确实大有可为。

但他也深知,官员们的态度和看法对于开海禁政策的进一步推行至关重要。

于是,他提高声音,对着身边的侍从说道:“传朕旨意,今日之事,朕要让所有官员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这开海禁之举,关系到我大明的繁荣昌盛,朕希望官员们能各抒己见。”

“让他们回去之后,将自己对今日所见的看法详细地写下来,递到朕的御书房来。”

“朕要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开海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

“他们的眼光是否能跟得上朕的步伐,是否能为朕出谋划策,确保这一政策顺利实施。”

侍从领命后,迅速去传达旨意。

在皇宫的一间大殿里,官员们接到命令后,反应各不相同,并且开始相互讨论起来。

年轻的官员们大多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一位名叫李翰林的年轻官员兴奋地对同僚们说道:“诸位大人,今日所见,实在是令人振奋。”

“这开海禁之举,必能让我大明的商业繁荣昌盛,百姓也能从中获利不少。”

“你们看那百姓们的眼神,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另一位年轻官员刘大人也点头称是:“李大人所言极是。”

“这海外贸易一旦兴盛起来,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特产就能远销海外,换来大量的钱财和新奇之物。”

“这对我大明的发展可是大有裨益。”

“咱们大明地大物博,有这么多好东西,以前只能自己用,现在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大明的厉害。”

一位名叫赵大人的年轻官员则眼睛放光地说:“不仅如此,还能促进文化交流。”

“不同地方的人相互往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我大明定能更加开放包容,这可是盛世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