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大明的旗帜插在富士山上!机关枪收割草原骑兵!

“朕决定,让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此次考中进士的,全都去倭国,打造我大明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朕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那将成为我大明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赵谦听后,眼神中透着一丝惊讶,随后转为敬佩。

他恭敬地说:“陛下此计甚是高明。”

“这些学子才思敏捷,有他们去倭国,必能将大明的文化和制度很好地推行下去。”

夏元吉则是皱了皱眉头,有些担忧地说:“陛下,这些学子虽有才华,但毕竟年轻,经验不足。”

“是否需要派遣一些经验丰富的官员一同前往,以辅佐他们呢?”

黄观点头赞同夏元吉的看法,他说:“陛下,夏大人所言极是。”

“而且倭国的情况复杂,单靠学子们,恐难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解缙却笑着说:“陛下,臣觉得这正是一个锻炼他们的好机会。”

“学子们年轻有冲劲,他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

“而且他们刚刚参加完科举和殿试,对陛下的治国理念理解深刻,必能不负陛下厚望。”

朱允熥听了众人的话,微微点头,说道:“诸位的担忧不无道理。”

“朕会挑选一些经验丰富的官员一同前往,协助他们。”

“朕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倭国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的脸上先是露出惊讶的神情,随后转为坚定。

杨士奇恭敬地说:“陛下信任,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明的海外殖民地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杨荣则是自信地说:“陛下,臣等必能将大明的荣耀带到倭国,让倭国成为大明忠实的属地。”

杨溥也严肃地说:“陛下,臣等会牢记陛下的嘱托,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其他考中进士的学子们,有的兴奋,他们渴望在海外一展身手。

有的则有些担忧,但在同伴的鼓励下,也纷纷表示愿意前往倭国,为大明的发展添砖加瓦。

郑和站在港口的码头上,当收到要带领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一众学子前往倭国的消息后,郑和迅速地开始整理海军。

一艘艘巨大的战船整齐地排列在港口,船帆在风中鼓起。

海军们在甲板上忙碌地穿梭着,搬运着物资,检查着船只的各个部件。

郑和站在旗舰的船头,大声地指挥着:“把粮食都堆放整齐,检查火炮是否能正常发射,绳索都要系紧了!”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港口回荡。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带着一众学子来到了港口。

郑和看到他们到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下船头,迎接他们。

“诸位学子,欢迎你们登上战船。”

“此去倭国,路途虽不算遥远,但也需小心谨慎。”

杨士奇恭敬地行礼道:“郑将军,此次能与将军同行,是我等的荣幸。”

“我们定会听从将军的指挥,也希望能从将军身上学到更多。”

杨荣也笑着说:“郑将军,听闻您多次出海,经验丰富。”

“我们这些学子对海外之事只是纸上谈兵,还望将军多多关照。”

杨溥则认真地说:“将军,我们都带着陛下的期望,定要在倭国建立起一个繁荣的大明殖民地。”

郑和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赞许:“诸位都是陛下亲自挑选的人才,我相信你们的能力。”

小主,

“上船吧,我们即刻出发。”

众人登上战船,随着郑和一声令下,战船缓缓驶离港口。

在船上,杨士奇、杨荣、杨溥和一众学子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相关的治理政策。

杨士奇率先开口:“我们要在倭国建立起像大明一样的学府,让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大明的文化教育。”

“这样既能让他们了解大明的礼仪和制度,也能培养出对大明忠诚的人才。”

杨荣点头赞同:“士奇兄所言极是。我们还可以根据倭国的地理环境,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

杨溥沉思片刻后说:“在治理上,我们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划分不同的区域,设立各级官员,明确他们的职责。”

“同时,要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让倭国百姓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一位学子站起来说:“虽然现在倭国已被大明征服,但周边国家可能会对这块新的殖民地有所觊觎。”

“我们要在倭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

郑和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讨论,不时地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走到众人中间,说道:“诸位学子的想法都很有见地。”

“治理倭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大明的利益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陛下的期望,让倭国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众人听了郑和的话,纷纷点头。

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对未来在倭国的治理充满了信心。

一段时间后,战船缓缓靠近倭国的海岸。

众人站在船头,望着眼前这片刚刚被大明征服的土地。

倭国的海岸线上怪石嶙峋,海浪不断地拍打着岸边,发出阵阵轰鸣声。

远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有被烧毁的房屋残骸,以及尚未清理的战场废墟。

郑和站在船头,表情严肃而庄重。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朱允熥陛下的重托,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稳固的海外驻军。

他大声地指挥着海军们:“先派出侦察小队,查看周边的地形和情况,寻找合适的驻军地点。”

海军们迅速行动起来,乘坐着小船向岸边划去。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站在郑和身边,他们的眼神中透着谨慎与期待。

杨士奇仔细地观察着海岸的情况。

他皱着眉头说:“郑将军,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是在此建立驻军营地,可防范海上的来敌。”

“但我们也要考虑到物资的补给问题,附近似乎没有大型的港口或者可供耕种的土地。”

杨荣点头表示赞同,他补充道:“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与当地倭人的关系,如果太远,不利于管理和控制。”

杨溥则指着远处的一片平地说:“将军,您看那边。”

“那片平地虽然离海岸有一定的距离,但地势开阔,周围有河流经过,既方便取水,又可以开垦农田。”

“而且从那里到附近的倭人村落也有道路相连,便于交流与管理。”

郑和顺着杨溥所指的方向望去,沉思片刻后说:“所言有理,不过,我们还是要等侦察小队回来,再做最后的决定。”

不久,侦察小队返回,向郑和汇报了周边的详细情况。

郑和听完后,果断地做出决定:“就在那片平地上建立驻军营地。”

“现在,开始行动!”

海军们纷纷下船,搬运物资,搭建营帐,开始建立海外驻军。

与此同时,郑和按照朱允熥的吩咐,安排李景隆和王景弘两人带着海军去继续扫荡逃走的倭寇和海盗,以确保大明和倭国这条航线的安全。

郑和对李景隆和王景弘说道:“两位将军,这条航线的安全关系到大明与倭国之间的往来,不容有失。”

“那些逃走的倭寇和海盗,隐藏在暗处,随时可能出来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