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朱允熥劝说朱棣!对付倭国人的办法,能杀就杀!

赵谦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然而,燕王妃和燕王世子的担忧也很有道理。”

“燕王刚刚恢复记忆,身体或许尚未完全康复。”

“他们的担忧,也是出于对燕王的关爱以及对大明战事的负责。”

朱允熥听完,嘴角微微上扬,笑着骂道:“你这个老家伙也是学精明了,在朕面前也说这些模棱两可的话。”

他的话语中虽然带着一丝责骂,但并没有真正的恼怒之意。

赵谦听了,脸上露出一抹谦逊的笑容,笑着回答道:“陛下,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好多言。”

“燕王殿下与陛下本就是叔侄关系,这其中涉及到亲情、战事以及燕王殿下的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臣实在不敢妄下论断,还请陛下恕罪。”

朱允熥摆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朕知道你也是谨慎。”

“不过这事儿,朕还得好好思量思量。”

他靠在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朱棣的请战、徐妙云和朱高炽的劝阻,这都让他需要权衡利弊,做出一个对大明最有利的决定。

朱允熥坐在御书房中,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眼神中透着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对赵谦说道:“赵谦,你去给燕王回信。”

赵谦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陛下的指示。

朱允熥缓缓开口说道:“信中就这样写:皇叔,朕知晓您请战之心切,您一生征战,对北方草原的战事自是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热情与壮志。”

“朕亦理解您渴望亲手为大明消除北方隐患的心情,这是皇叔您的荣耀,亦是大明之幸。”

朱允熥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然而,朕不得不提醒皇叔,身体乃是根本。”

“您刚刚恢复记忆,身体想必尚未完全复原。”

“如今北方草原的战争只是一个开始,皇叔您也深知,这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后面还有更多的战争等着您。”

“若不把身体养好,如何能够在未来的战事中更好地为大明作战?”

“朕希望皇叔能够安心在北平修养,待身体强健如初,朕定不会阻拦皇叔驰骋沙场,为大明建功立业。”

“燕王妃与燕王世子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皇叔也当为他们着想。”

“朕期待皇叔以最佳的状态回归战场,届时,朕与皇叔一同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赵谦认真地听着朱允熥的话,将每一个字都牢记于心。

待朱允熥说完,他恭敬地行礼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按照陛下的旨意回信。”

赵谦转身离开御书房,他的脚步沉稳而迅速。

他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燕王朱棣一人,更关系到整个大明的局势。

朱允熥坐在龙椅上,望着赵谦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希望朱棣能够理解他的苦心。

……

燕王朱棣在燕王府中焦急地等待着金陵的回信。

当信使快马加鞭将信送到他手中时,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件。

朱棣的眼神随着信上的文字移动,起初,他的眼神中还带着期待和兴奋,然而,越读到后面,他的眉头就皱得越紧。

读完信后,朱棣沉默了许久,手中紧紧握着信纸。

他心中十分矛盾,一方面,他理解朱允熥信中的关切,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确实会影响作战。

而且陛下既然如此说,也是对他的一种重视,希望他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他又实在按捺不住想要立刻奔赴战场的冲动。

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北方草原的景象,还有那即将被平定的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了一会儿,朱棣缓缓坐了下来。

他深知君命不可违,而且朱允熥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他开始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如果强行上战场,可能真的会出现意外。

到时候不仅不能为大明建功,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于是,朱棣决定听从朱允熥的劝告,先好好修养身体。

但他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北方草原战事的关注。

“去密切关注草原战事的进展,将每一个细节都如实汇报给本王。”

同时,朱棣开始在燕王府中积极调养身体。

他每日早起锻炼,按照御医的建议服用各种滋补的药物和食物。

他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对战场的渴望。

但他也明白,只有先养好身体,才能在未来真正为大明的安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修养身体的过程中,朱棣也没有闲着。

他开始研究各种兵书和战术,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战争中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即将到来的更多战争做好准备。

……

在倭国的治理之地,阳光洒在简陋的官舍庭院中。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坐在庭院的石凳上,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惫和无奈。

他们正在谈论着这段时间治理倭国的所见所感。

杨士奇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道:“二位,你们看看这倭国人,实在是一言难尽。”

“咱们在大明各地为官多年,从未见过如此难以治理的百姓。”

杨荣深有同感地叹了口气,接着说:“是啊,这些倭国人,简直就是一群贱民。”

“你跟他们好言相劝,讲什么礼义道德,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

“反而是对他们非打即骂,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这可真是违背咱们一贯的治理之道。”

杨溥轻轻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困惑和不满:“咱们初来倭国,本想以大明的仁德之治来感化他们。”

“可结果呢?他们似乎只认武力。”

“就说前几日征收赋税之事。”

“按照咱们在大明的做法,耐心地向百姓解释赋税的用途和意义,可这些倭国人根本就不理会,还试图抗税。”

“最后还是用了些强硬手段,他们才肯就范。”

杨士奇无奈地笑了笑,苦笑着说:“还有那修建水利之事。”

“在大明,百姓们都知道水利工程对农田的好处,大家齐心协力。”

“可在这儿,那些倭国人懒散至极,若不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他们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仿佛此事与他们毫无关系。”

杨荣皱着眉头,有些气愤地说:“我看啊,这倭国的民风就是如此。”

“他们没有咱们大明百姓的那种淳朴和对官府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