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筹备军校,更是为我大明长远的军事发展奠定根基,实乃高瞻远瞩。”
黄观点点头,接过话茬说道:“不错,陛下此举,让天下百姓看到朝廷对保家卫国之士的敬重。”
“如此一来,民心所向,投军热潮高涨,大明兵力得以充实,国防更为稳固。”
“再者,对倭寇的持续清剿,更是顺应民意,保我沿海百姓安宁,陛下实乃心系天下苍生。”
解缙,这位才高八斗的翰林学士,更是激动地说道:“陛下之策,不仅在军事与民生上思虑周全。”
“从文化层面而言,为牺牲将士立祠,让其事迹世代传颂,此乃弘扬忠义精神,激励后人。”
“如此,我大明之精神脊梁得以挺立,国威必将远扬。”
“陛下圣明,实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三人相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对陛下的由衷赞誉。
他们深知,朱允熥这一系列举措,从军心、民心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
金陵城外,那座被特别行动大队严密封锁的小村庄。
尽管与外界相对隔绝,但关于大明发生的种种大事,却总能及时传至此处。
宋忠如往常一样,将近期收集到的消息整理妥当,恭敬地呈递给朱元璋。
接过宋忠递来的文书,朱元璋立刻被上面的内容吸引。
当看到倭国人妄图反抗,勾结海外残余势力,给大明军队造成伤亡时,朱元璋气得一拍桌子,怒声骂道:“这些倭国人,真是不知死活!”
“竟敢在我大明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当我大明无人乎!”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岁月。
然而,当朱元璋继续往下看,看到朱允熥针对此事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时,脸上的怒色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赞许。
他微微点头,自言自语道:“允熥这孩子,倒是有些手段。”
“对伤亡将士的抚恤,做得很是周全,如此一来,军心可稳,民心也能收拢。”
可当看到朱允熥下令筹备成立军校这一项时,朱元璋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他深知,一所军校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的军事人才,提升大明军队的整体素质,更能从长远上影响大明的军事格局。
朱元璋想起自己当年南征北战,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勇猛的将士,打下了大明的江山。
但他也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形势不断变化,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迫在眉睫。
朱允熥此举,无疑是抓住了关键。
许久,朱元璋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轻声说道:“允熥啊,看来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希望你能将大明治理得越来越好……”
说罢,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手中的文书,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小主,
一切都看完后,朱元璋陷入沉思,脑海中关于军校筹备的想法如潮水般涌现。
他深知军校对于大明未来军事发展的关键意义,思索片刻后,觉得有诸多要点需与朱允熥提及。
首先,朱元璋认为军校选址极为重要。
他觉得应选在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之处,既方便学员们进行大规模军事演练,又利于物资运输与人员调配。
像金陵城郊虽已被选定,但周边地形需再详细勘察。
要确保有足够空间用于建设训练场、营房等设施,且能有效防御外敌突袭,保障军校安全。
师资方面,朱元璋觉得仅靠受伤将士和军中将领还不够。
除了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还应广纳精通兵法韬略的文人学士。
这些文人虽未亲身征战,但对古今战例研究透彻,能从理论高度为学员们剖析战争规律。
可邀请那些对《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有深入见解的学者。
让他们来为学员们讲解战略谋划、军事哲学等知识,让学员们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基础。
课程设置上,朱元璋认为要丰富且实用。
除了常规的使用等军事技能训练,还应着重培养学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能力。
可以设置沙盘推演课程,模拟各种复杂的战争场景。
让学员们在沙盘上排兵布阵,锻炼他们的临机应变和指挥决策能力。
同时,增设情报收集与分析课程也至关重要。
教导学员如何获取准确情报,并从繁杂信息中分析出敌方战略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另外,朱元璋考虑到军校的管理。
他觉得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
对于学习刻苦、表现优异的学员,要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而对于违反校规、训练懈怠的学员,则要严惩不贷,以整肃学风,保证军校培养出的都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军事人才。
最后,朱元璋想到军校与实战的衔接。
他认为不能让学员们只在军校里纸上谈兵。
应定期安排他们到前线部队实习,参与实际战斗或军事行动。
让他们在实战中检验所学,积累真正的战场经验,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脑海中思索完,朱元璋将自己的想法写下。
“宋忠,你把这封信交给外面的人,让他们给允熥!”
“遵旨!”
宋忠接过信件,立马转身离开,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
在那高高的城头上,朱允炆被绳索紧紧缚住。
当听闻朱允熥所做的一系列举措后,他先是一愣,随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身旁同样被绑着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亦是面色复杂,无言以对。
过了片刻,方孝孺率先打破沉默,冷哼一声道:“哼,朱允熥这分明是在收买人心,不过是些小把戏罢了。”
齐泰也跟着附和:“没错,他这般作为,无非是想让天下人都对他感恩戴德,稳固他那来路不正的皇位。”
黄子澄皱着眉头,一脸不屑:“这些手段,看似高明,实则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
然而,话虽如此,他们心中却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换做自己,确实很难想到如此周全且有效的办法。
方孝孺暗自思忖,抚恤伤亡将士、筹备军校。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收拢军心民心,更对大明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