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百姓被绑在木桩上,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杀!”
随着军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们手起刀落,一颗颗头颅滚落,鲜血喷涌而出。
围观的百姓们吓得瑟瑟发抖,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在倭国的都城,情况同样惨烈。
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尸体横七竖八地堆积在路边。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随着政策的愈发严厉,倭国的人口在急速减少。
许多村庄变得荒无人烟,只剩下残垣断壁。
农田里杂草丛生,无人耕种,曾经的丰收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一些侥幸存活下来的百姓,为了躲避屠杀,纷纷逃进深山老林。
他们在山林中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缺衣少食,疾病肆虐。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轻易下山,因为山下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死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郑和铁血政策的强力镇压下,倭国的反抗浪潮逐渐平息了大半。
曾经弥漫着血腥与恐惧的土地,开始有了一丝难得的平静。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位大臣,深知此时是恢复倭国生产建设的关键时机。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恢复计划。
杨士奇召集了当地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和工匠,详细询问了倭国以往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
他温和地说道:“大家不要害怕,如今局势渐稳,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尽管说出来。”
一位老农犹豫了一下,说道:“大人,以前我们这里种水稻和小麦收成还不错,只是如今农田荒废,种子和农具也都没了。”
杨士奇点点头,记在心里,随后安排人去筹备种子和农具,分发给百姓。
杨荣则负责城市建设的规划。
他站在倭国都城的废墟上,看着残垣断壁,心中已有了蓝图。
他对身边的官员说:“我们要重新规划街道,修建房屋和公共设施。”
“要让这座城市再次繁荣起来,成为大明在倭国统治的象征。”
于是,他组织人力清理废墟,绘制城市建设图纸,准备大兴土木。
杨溥则专注于商业的恢复。
他鼓励大明的商人来倭国贸易,同时也扶持当地的小商贩。
他在集市上对商人们说:“如今倭国局势稳定,正是做生意的好时机。”
“大家放心大胆地做,只要我大明的话,你们绝对安全。”
在他的努力下,集市上渐渐有了人气,商品交易也开始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郑和按照陛下的命令,开始打造属于大明的倭国建设兵团。
他从大明军队中挑选出一批身强力壮、吃苦耐劳的士兵,组成了建设兵团的核心力量。
“你们都是大明的勇士,如今有了新的使命。”
“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建设起属于大明的辉煌。”
郑和站在操场上,对着建设兵团的士兵们大声说道。
士兵们齐声回应:“为陛下效力,为大明效力,努力为大明建设倭国!”
“让陛下吃上我们在倭国种植的粮食,养殖的肉!”
“让倭国彻底成为我大明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建设工作的推进,倭国这片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农田里渐渐长出了嫩绿的庄稼,城市中也有了崭新的建筑。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杨士奇、杨荣、杨溥的精心谋划和郑和建设兵团的辛勤付出。
郑和将这一切的情况都传回了金陵,让陛下看看倭国如今的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在金陵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朱允熥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拿着郑和从倭国加急送来的奏疏。
看到奏疏中提及倭国局势已大半平息,杨士奇、杨荣、杨溥积极恢复生产建设。
郑和顺利组建起倭国建设兵团并有序开展工作。
朱允熥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
“郑和等人不负朕望,在倭国干得不错。”
朱允熥放下奏疏,轻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臣子们的赞许。
然而,他并未就此满足,作为大明的君主,他深知建设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周全的谋划。
朱允熥起身走到书桌前,提笔开始书写关于建设兵团的建议。
他思索片刻,先写道:“建设兵团当以纪律为本,令行禁止,方可高效行事。”
他认为,一支纪律严明的建设队伍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
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避免混乱和失误。
紧接着,又陆陆续续的写了一些。
写完建议后,朱允熥仔细审阅了一遍,觉得无误后,将宣纸吹干,折叠好放入信封中。
他叫来一名亲信太监,郑重地将信封交给他,说道:“你即刻选派信使,将此信送往倭国,亲手交给郑和。”
“不得有丝毫延误,这关乎倭国建设的大局。”
亲信太监接过信封,单膝跪地,恭敬地说道:“陛下放心,奴才定当完成使命。”
说罢,他迅速退下,去安排信使出发。
赵谦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宫殿,他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陛下,军校选址的那片土地已经修整完毕,接下来便可动工建设。”
朱允熥听闻此消息,他的眼神亮了起来,轻轻点头道:“甚好!”
";这军校,就叫大明金陵军事学院。”
稍作停顿,朱允熥又接着说道:“那些参与建造的百姓,切不可亏待了他们。”
“提高他们的俸禄,在吃喝方面也要给予优待。”
“朕要让他们知道,为这军校出力,便是为我大明出力,朕不会让他们寒心。”
赵谦连忙应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传达旨意,定让工匠和百姓们感受到陛下的关怀。”
他深知,朱允熥此举不仅是对百姓的体恤,更是为了激励他们用心建设军校。
朱允熥看着赵谦,目光中带着期许:“这军校意义重大,关乎我大明未来军事人才的培养。”
“你督促着些,务必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赵谦领命,再次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定会日夜监督,确保军校能早日建成。”
说罢,他缓缓退下。
建设大明金陵军事学院的百姓们得知陛下不仅给他们提高俸禄,吃喝上还给予优待,顿时喜出望外。
在工地休息的间隙,大家围坐在一起,纷纷夸赞起朱允熥来。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匠,用粗糙的手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咧着嘴笑道:“陛下真是仁义之君。”
“咱这些泥腿子能得到这般待遇,都是托了陛下的福。”
“这军校咱一定得好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