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百姓的做法让朱元璋和朱允熥沉默

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这次与皇爷爷的见面,却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亲情。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被紧紧绑在一旁。

他们的手脚早已被冻得麻木,身体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当听闻朱允炆被允许去见朱元璋时,三人眼中瞬间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但是看到朱允炆这个沉默不语的样子,心中“咯噔”一下子。

方孝孺的心猛地一沉,他看着朱允炆,试探性地问道:“见到太上皇,情况如何?”

朱允炆缓缓抬起头,看了他们一眼,眼中满是无奈和悲凉。

他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齐泰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声音也变得哽咽:“难道……难道没有转机了吗?”

黄子澄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他瘫坐在地上,喃喃自语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方孝孺虽然表面上还保持着镇定,但他紧握的拳头却出卖了他内心的紧张。

他长叹一口气,说道:“看来,太上皇也无法改变陛下的决定。”

“我们犯下的过错太重,如今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一时间,四人陷入了沉默。

……

金陵皇宫内,华灯初上。

朱允熥端坐在主位。

下方,赵谦、黄观、解缙、夏元吉、杨士奇、杨溥和杨荣等人分列两旁,气氛严肃而紧张。

“诸位爱卿,如今西北战事正酣,蒋忠将军在前线奋勇杀敌,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但帖木儿帝国势力庞大,蒋将军后续作战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朕今日召你们前来,便是要商议派兵、调配物资增援西北之事。”

赵谦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蒋将军在西北战场表现英勇,我军虽初战告捷。”

“但帖木儿帝国地域广袤,兵力众多,若要彻底将其击败,增派兵力和物资是当务之急。”

“依臣之见,可从周边卫所抽调精兵三万,携带充足的粮草、弹药和器械前往西北。”

黄观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赵大人所言极是。”

“不过,调兵遣将需谨慎行事,周边卫所也要保留一定的兵力以防不测。”

“同时,物资的运输至关重要,要确保道路畅通,避免在途中出现延误或损失。”

解缙摸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除了兵力和物资,还应派遣一些熟悉西北地形和气候的将领前往协助蒋将军。”

“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或许能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让我军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夏元吉站出来,神情忧虑地说:“诸位大人所言都有道理。”

“但增派兵力和物资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如今国库虽有一定的储备,但也需精打细算。”

“臣建议在调配物资时,优先保障急需的武器装备和粮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杨士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我们还需考虑到帖木儿帝国可能会采取的反击措施。”

“在增兵的同时,要加强情报收集,了解敌军的动向和部署,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杨溥和杨荣也纷纷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声此起彼伏。

朱允熥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讨论,眼神中透露出思索和决断。

待众人的声音渐渐平息,他缓缓站起身来,说道:“诸位爱卿所言都有可取之处。”

“朕决定,从京营和周边卫所抽调精兵四万,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前往西北。”

“物资方面,优先保障火炮、火枪所需的弹药,以及足够的粮草和御寒衣物。”

“同时,加强情报工作,密切关注帖木儿帝国的一举一动。”

众人听了朱允熥的决策,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赵谦说道:“陛下英明,如此安排,定能让蒋将军如虎添翼,在西北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朱允熥点了点头,说道:“此事就交由诸位爱卿负责办理。”

“朕希望你们能够齐心协力,确保增援事宜顺利进行,为我大明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宁贡献力量。”

“臣等领命!”

众人齐声回应。

随后,众人各自领命而去,开始为增援西北的事宜忙碌起来。

调兵、调粮草的命令下达后,整个金陵都动了起来。

军营之中,号角声急促而嘹亮,士兵们如临大敌般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从营帐中鱼贯而出,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听候着长官的调遣。

军官们大声地呼喊着士兵的名字,下达着各种指令,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士兵们眼神坚定,动作迅速,有的忙着收拾行囊,将武器装备仔细地检查一遍又一遍。

有的则将战马牵出马厩,精心地为它们梳理毛发,喂上充足的草料,为即将到来的长途跋涉和激烈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粮草征集的地方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一辆辆马车在街道上穿梭往来,车夫们挥舞着马鞭,吆喝着马匹,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粮草运往指定地点。

粮库的工作人员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仔细地清点着粮草的数量,将其分类存放,确保每一袋粮草都能准确无误地送到西北战场。

搬运工人们汗流浃背,他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将粮草搬上马车,那号子声在空气中回荡。

金陵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西北战事和朝廷的调兵决策。

“咱大明的军队那可是天下无敌的,有咱皇上英明领导,还有那些英勇的将士们,打败帖木儿帝国那是迟早的事儿!”

周围的人纷纷点头称是,脸上洋溢着自豪和自信的笑容。

“咱们大明的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咱们在后方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大家说,咱们是不是应该捐些物资,支援支援前线?”

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响应,大家纷纷回家,拿出自己家中的粮食、衣物等物资,送到了征集点。

妇女们也没有闲着,她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在街头巷尾摆起了摊,为即将出征的士兵们制作干粮和衣物。

她们手中的针线飞舞,脸上洋溢着关切和祝福的神情。

一位年轻的女子一边缝着衣服,一边轻声说道:“希望这些衣服能让将士们在西北的寒风中感受到一丝温暖,让他们能够安心打仗。”

孩子们也受到了这种热烈氛围的感染,他们在街道上奔跑嬉戏,嘴里喊着“大明必胜”的口号。

那清脆的声音在城市的上空回荡,仿佛是对未来胜利的美好期许。

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种激昂的氛围中,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胜利的信心。

当朱允熥、赵谦、黄观、解缙、夏元吉、杨士奇、杨溥和杨荣等人得知金陵百姓自发为支援西北战事贡献力量的消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