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不仅让他没法儿在外面继续通过代买猪头而去接席,说不定还能把这个小畜生给送进去!”
陈伟南打死都没想到,自己凭本事借钱也能招来陈建国一家的不满跟算计。
但此刻的陈伟南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件事儿上。
村子里有漳河穿过,种稻谷的水田并不缺水。
但靠天吃饭的旱地却因为一个多月没下雨而变得干旱起来。
现在整个生产队都在一百多亩旱地里抗旱。
从漳河挑水浇地,保证地里的苞谷面不被干死。
生产队里的旱地都是村里位置最好的旱地,连他们都开始缺水,更别说每家每户自己开垦出来的自留地了。
除了给生产队里的旱地抗旱,每家每户还留了不少人给自家自留地抗旱。
要是自留地里的庄稼跟蔬菜因为干旱而颗粒无收,虽然不至于影响到各家各户口粮,但全家老小的菜肯定是没了,自留地带来的额外收入也会没了。
所以每家每户都特别重视自留地的收成。
陈伟南也不例外。
自留地里的收获关系到自家两头肥猪好几个月的口粮。
万一因为干旱而减产,导致两头肥猪的口粮受到影响,没法儿增重到预定重量,那损失就大了。
就算是任务猪,交猪时少一斤重量就意味着少五毛钱。
要是自家年猪,少一斤肉那就是少八九毛钱,甚至一块钱。
要是两头猪几个月的口粮都收到影响,对陈伟南而言,各种损失随随便便就超过三十块钱。
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自留地里的洋芋。
第二天一大早,除了娘去生产队正常上工,陈伟南跟老爹陈建军则直奔自留地。
地里的洋芋已经长到一尺那么高,正是增产的关键时刻。
但因为一个多月没有下雨,有些洋芋苗都开始变黄了。
之前开垦自留地时觉得一亩地非常小,想方设法儿的想要多开垦一些。
想到一会儿要通过挑水把这一亩多地的洋芋全都浇上一遍,突然觉得这一亩多地洋芋竟然大的出奇!
从几百米外漳河一担一担往田里挑水,啥时候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