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承安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沧城打造成第二个东泞,让整座城市的其他镇子也都参与到这个产业链中来,到那时产业链就真的成了,自己也成了沧城的大功臣,在这边干啥基本都玩得转了。
赵卫民乐呵呵地道:“王老书记,我们屯的许知青为了研究黑木耳,当年可是个人斥重资在种植园投建了个实验室!”
他指着不远之处:“你看,实验室就在那边!”
“为了研究黑木耳技术啊,当时许知青整天都扑在这个实验室里,花费了巨量的时间和心血,终于研究出了大成果!”
赵卫民先是捧了许承安一通,这才继续道:“我们这菌种是相当特殊的低温型黑木耳,在更低温环境下都能发育。”
“而温度越低的自然环境下长出的黑木耳的品质就越好,同时也能很好地避免病虫害的侵袭所以我们的黑木耳品质又好产量又高,春季收耳还比别家的早了大概一个月,是沧城春耳种上市最早的!”
王冠清听得直颔首。
一开始他也就从市委宣传部年底发行的那份赞扬改开成果的报纸上对该屯的黑木耳产业略有了解,后来跟进之后愈来愈感兴趣。
如今亲至种植基地了,才发现报道没有夸大,甚至有些保守了。
其实黑土屯的成绩相当了不起,只不过年底各乡屯都在宣扬自己的改开成果,不少夸大其词的,也影响了其他人的判断,以为关于黑土屯那篇报道也有夸大失实之处,自然也就没放心上。
许承安谦虚道:“主要是有着像王老书记这样的领导关心,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赵支书对我想法的认可,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做这个产业项目,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空谈!”
一番话把几方都给夸了,王冠清早知道这小子圆滑,不过要做加工厂厂长,还得向外边打市场,嘴皮子不滑溜确实不行。
陈元中也趁机邀功:“主要是许厂长这个想法确实很有建设性,依山靠山,很好地利用了山村的资源,周书记和我才会全力支持,并且在全镇有条件的村子全面推广!”
交谈着走过一个个耳场。
种植园来了客人耳农们也不奇怪,因为上年木耳采收的时候,同样不时会有人来访参观,镇政府的领导,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还有各乡屯的村支书等,周建国和陈元中等人更是种植基地的老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