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后人的文学水平怎么忽上忽下的?

现如今天幕竟然堂而皇之的将其搬上来,顿时让这些‘卫道士’们破防。

“岂有此理。”

“毫无礼义廉耻。”

“吾......”

一时间,这些‘卫道士’们纷纷破防。

其实天幕从始至终让明末和清朝的‘卫道士’们破防的并不多。

诸多造反词句,甚至就连太平天国的口号都没有破太多防。

毕竟,天下是他们的天下,不是皇帝的天下。

说造反口号,造的也是皇帝的反。

这跟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关系,反正给谁当官不是当官。

可是这些,却是要造他们的反。

他们用封建礼教来吃人,天幕你想掀翻他们,他们怎么可能乐意。

他们可是既迷信又不迷信的家伙。

因为迷信与否,区别只是能否给他们带来利益与否。

现如今天幕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那么自然就是破口大骂,视之为妖邪。

因为他们有一个奇葩的想法,只要刀子没有架在他们脖子上,那就是世界就应该围着他们转。

然而这一切只是发生在明末和清朝,还算好的。

而其他朝代时空,这些诗词或者警言的作者却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说了。

......

就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

苏轼还好,本来悲伤的悼词,应是给他干的哭笑不得。

但他最终也只是摇头苦笑,后世自己的作品很多,也不知道该如何生气。

......

至于李白,此时则是哈哈大笑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儿子会打洞。’哈哈哈哈,这后人,太有意思了。”

现在的李白很是开心。

最开始天幕没有他的诗词,以至于让他都怀疑自己了。

幸好不久前出现了两次。

现在出现就是第三次了。

出场次数如此之稀少,他怎么能生气呢?

再说了,后世也确确实实记得正确的语句。

这就是小孩子们捣鬼罢了。

这种感觉,其实还不错。

“我终究是对的,只要写的够多,总会有流传下来的文章诗句。”

“不过嘛.....”

李白又想到了一个点子。

“若是可以在名山大川上题词,写上了李太白到此一游,似乎更容易流传后世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