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绝境逐星:太空飞船破局之路

希望家园 幻笔侠 3252 字 14天前

“莫斯科联邦突然终止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周亚军眉头紧锁,双手撑桌,身子微微前倾,表情凝重地说道,“飞船后期维护所需的材料,很多都依赖莫斯科联邦提供的资源,现在供应一断,后续维护工作将难以为继。而且,按照原计划建造的1000吨飞船,如今资源短缺,必须考虑改进优化方案。这就好比盖房子,材料不够了,只能重新规划,不然这房子根本盖不起来。”周亚军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一字一句都像是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林博士推了推鼻梁上那副陈旧的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布满血丝,尽显疲惫与忧虑。他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没错,建造1000吨空天往返星际资源运输飞船,需要大量稀缺资源来制造特殊材料。比如,制造飞船外壳需要高强度碳纳米复合材料,其生产依赖稀土元素来增强材料的韧性和强度,就像人的骨骼需要钙来支撑一样;动力系统中的超导线圈,需要铌、钛等稀有金属,它们就像是动力系统的心脏起搏器;而飞船的电子元件,则离不开镓、锗等半导体材料,这些材料是电子元件的灵魂。之前这些资源已被国内民用产品开发的几乎殆尽。如今我们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可部分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和资源封锁,卡我们脖子,限制这些稀有资源的出口,莫斯科联邦的退出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我们就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林博士的话语里满是无奈与担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资源短缺对飞船建造意味着什么。

“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半途而废。”章子豪急切地说道,他猛地站起身,双手紧握成拳,脸上写满了不甘,“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不能就这么打水漂了。”

钱老板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沉思片刻后说:“我们必须寻找替代方案,或许可以从星际开发的角度考虑。既然地球上资源有限,那我们就把目光投向宇宙。这宇宙这么大,说不定藏着无数的资源,就看我们有没有本事去挖掘。这就好比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找不到水,那就去寻找新的水源地。”钱老板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与期待,他相信,宇宙中一定藏着解决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众人达成共识:利用现有有限资源,将飞船改造成运输量在500吨左右的太阳系稀有资源集勘探、采集、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型号。它将代表人类,成为首个向太阳系开发资源的太空物资运输飞船。科研团队就此开启了没日没夜的攻坚。

在这艘飞船的改造中,科研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在2070年全球出现了枯竭问题,一些原本计划使用的材料无法再被生产。例如,用于高强度合金的稀有金属钽和铌,以及用于电子元件的铟和锗,这些曾经广泛使用的材料如今变得极为稀缺。科研团队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材料,并优化设计方案,以确保飞船的性能不受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飞船就被赋予了华夏向太阳系勘探和开采并运输稀有资源的厚望。它必须具备强大的功能,以应对太阳系内的各种复杂环境。

首先,飞船的主要动力系统采用了月球核能资源作为燃料,主推动力为核聚变发动机,辅以离子助推器和太阳能板。核聚变发动机提供了强大的初始推力,离子助推器则用于微调和长时间航行,而太阳能板则在飞船穿越太阳系时为其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为了实现太空中的长期停留,飞船内部配备了先进的生态循环系统,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这套系统借鉴了华夏月球基地的成熟技术,通过高效的光合作用和水循环,确保飞船在太空中的资源供应。同时,飞船还配备了一套自主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即使在操控人员遭遇不测的情况下,它也能自动返回月球基地补充燃料,或者前往地球太空物流平台进行维修检测。此外,飞船还具备无人智能驾驶的能力,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飞船的设计还考虑到了与地球和月球基地的通信问题。由于太阳系内的电磁干扰和距离限制,飞船无法时刻与地球保持信息联络。因此,它配备了先进的太空望远镜观测系统,通过接收地球发射的定向能光波信号,飞船能够在检测到特定光信号后主动向地球传送运行状况。同时,当它在太阳系中检测到系统内部设定的稀有矿物质时,会主动向地球发出信号,并根据环境条件自主决定是否进行开采和运输。

此外,飞船还具备一定的太空作战能力。它配备了激光反导炮和离子炮,以及智能机械臂,能够灵活抓取或推离相对低速靠近的物体。这些武器系统不仅用于自卫,还能清理前方的太空垃圾,确保飞船的航行安全。

科研团队的实验室里,灯光如昼,各种仪器设备嗡嗡作响。林博士带着组员们忙得不可开交。在2070年,量子技术、纳米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林博士团队利用纳米级粒子介入,有望解决材料融合难题。这是基于对物质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后的大胆尝试。张小娴提出的分级式智能控制算法,运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理论,也为飞行控制系统优化带来了曙光。这两项技术突破的可能性,如同黑暗中的火把,让众人看到了希望。

尽管高温的实验环境让人汗流浃背,衣服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但没人有半句怨言。他们反复调试纳米粒子介入参数,一次次调整材料配比,每一次实验都全神贯注,眼睛紧盯着仪器上高分辨率量子显示屏的数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波动。同时,针对运输太空舱的特殊要求,不断在模拟环境中测试材料性能,根据结果持续改进,利用量子计算模拟技术加速材料性能的分析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