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要员们屏息凝视,圆柱形墙壁上的显示屏同步闪烁,多维度的数据报表和趋势分析图逐一呈现。这些数据如同太阳系的脉搏,跳动着、变化着,为李世明的决策提供着全面支持。他微微点头,双手再次滑动,投影画面中出现了一条条蓝色的光线,代表着太阳系内各个基地、舰队和资源点的实时状态。这些光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而精密的网络。
李世明的眼神依旧严肃,他的双手再次一挥,下达了指令。借助量子纠缠通信技术,他的指令瞬间穿透空间,传达到地球和太阳系各个角落的执行终端。屏幕上,一个个绿色的确认信号迅速亮起,太阳系的各个角落仿佛在同一瞬间被唤醒,战略部署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
就在这时,地下机要室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突然启动。分布在地球、月球和太阳系各处的数万套引力波探测器、光学望远镜,与前沿的多维空间波动监测装置协同工作,如同宇宙的“千里眼”,将收集到的数据以超越光速的速度传输到机要室。全息投影画面瞬间更新,系统将舰队位置、威胁源坐标,以及舰队周边的辐射强度、引力场变化等关键环境信息,以宇宙尺度的3D投影缩小呈现出来。不同颜色的光线和动态标识标出了显示关键区域,让战略要素一目了然。
李世明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愈发冷峻,双手迅速在空中滑动,调整视角,审视着新出现的威胁。他的脑意识与系统深度交互,分析着每一个数据点,综合判断形势。随着他的操作,全息投影画面不断切换,从宏观的太阳系局势到微观的威胁细节,每一个维度都被精准呈现。他的双手再次一挥,下达了新的指令,调整舰队部署,应对潜在威胁。
这一刻,李世明仿佛成为了太阳系的主宰,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都精准无误,确保着整个太阳系的局势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他身后的全息投影,如同他的延伸感官,将整个宇宙的信息汇聚于他的一念之间。他的表情始终保持着最高执政官的威严与严肃,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会场席位间,太空舰队部大臣羲和仲缓缓起身,双手在半空熟练地来回滑动,操控着会场上空呈现的小行星带全息投影。此刻,远在距地球2.3亿千米外的华夏太空舰队——“玄鹄号”映入众人眼帘。“玄鹄”,承载着古代神话中神鸟直冲霄汉的无畏精神,象征着舰队探索未知、开拓进取的决心。
画面中,“玄鹄号”飞船的四个机械臂如钢铁巨钳般牢牢将飞船与一颗富含铱、锇、钌等多种稀有珍贵矿物元素的陨石固定住。紧接着,飞船引擎喷射出炽热的蓝色等离子流,凭借强大的动力,将陨石缓缓拖拽出原有轨道,向着安全开采区域移动。
回溯不久前,“玄鹄号”在靠近这颗陨石时,一颗体积数倍于飞船的小行星,如发狂的巨兽,从小行星带复杂引力场中斜刺而出,朝着“玄鹄号”高速逼近。刹那间,飞船内警报声大作,红色警示灯疯狂闪烁。操控飞船的宇航员瞪大双眼,巨大的压迫感让他瘫坐在驾驶座上,冷汗浸湿了后背。
千钧一发之际,身处华夏轩辕城宫殿地下机要室的羲和仲,通过星际量子通信网络,超远程紧急启动了飞船的智能规避系统。指令以量子纠缠态近乎忽略时空的速度,穿越浩瀚星际。“玄鹄号”飞船的智能系统迅速响应,推进器瞬间喷出火焰,精准调整航线。小行星的阴影擦着飞船表面呼啸而过,仅仅相差数百米,成功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撞击。
随着小行星擦身而过,刚刚从生死边缘惊险逃脱的“玄鹄号”飞船内,警报声渐次停歇,可驾驶舱内依旧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操控飞船的宇航员因过度惊吓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双眼一黑,瘫倒在座椅上,陷入晕厥。
就在这时,太空服内置的先进智能生命监测系统立即捕捉到宇航员异常的生理信号。这套由纳米纤维和生物传感器构成的系统,能对宇航员的心率、血压、脑电波等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检测到宇航员晕厥的瞬间,太空服领口处的特质神经仪器迅速启动,释放出一系列特定频率的微弱电流,沿着宇航员的脖颈神经传导至大脑。与此同时,仪器还喷射出一股含氧量极高的清新气体,快速涌入宇航员的呼吸道,刺激他的呼吸系统。
在地下机要室中,众人紧盯着全息投影画面,清晰看到这一过程。羲和仲眉头紧皱,双手下意识地紧握,密切关注着宇航员的状况。片刻后,宇航员的手指微微颤动,眼皮开始轻缓地抖动,随后缓缓睁开双眼。恢复意识的宇航员,眼神中仍残留着恐惧,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目光扫过驾驶舱内逐渐恢复正常的仪器设备,又抬头望向窗外那近在咫尺的陨石,心中涌起劫后余生的庆幸。
此时,“玄鹄号”飞船已顺利抵达安全开采位置,机械臂在智能系统的操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开采作业。随着第一缕矿物碎屑从陨石表面剥离,信息通过星际网络迅速传递给周边舰队。
刹那间,多艘“玄鹄号”舰队飞船犹如蜂巢内严阵以待的蜜蜂,接收到同伴传来的开采信号后,瞬间倾巢而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中,它们迅速定位并集结,凭借默契的协作与高效的行动,敏锐地捕捉彼此动态。紧接着,它们仿若草原上围猎的蚂蚁锁定猎物,以整齐的队列朝着陨石飞驰而去,有条不紊地展开包抄,全速奔赴开采一线,势要将这颗宇宙馈赠的“巨型美餐”一举拿下。
它们凭借先进的导航与定位系统,精准抵达陨石周边预定位置,伸出粗壮且灵活的机械臂,牢牢固定住这颗数倍于单艘飞船体积的陨石。各飞船间通过量子通信网络紧密协作,保持高度的协同性,避免因动作不协调导致陨石失衡。
每艘飞船机械臂的抓取、切割动作,都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反馈到地下机要室。全息投影上,各飞船作业细节分毫毕现,不仅展示了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还同步显示着机械臂末端的受力数据、陨石内部矿物分布等信息。众人仿若置身于小行星带,亲眼目睹舰队开采的全过程,感受着科技力量与团队协作带来的震撼。
随着多艘飞船协同作业,“玄鹄号”率先开采出一小部分矿物质。机械臂迅速将样本抓取,精准放入返回舱后,沿着既定轨道,风驰电掣般送回飞船实验舱。
飞船实验舱内,太空陨石研究专家们早已严阵以待。当样本顺利送达,他们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像捡到了金子般欣喜若狂。首席专家李逸飞双手微微颤抖,快速在操作台上输入指令,远程操控着智能仪器,对陨石矿物质展开全方位分析。高分辨率显微镜率先启动,将矿物样本表面的微观结构清晰投射在屏幕上;光谱分析仪则对样本发射出一道道激光,分析其元素构成。
与此同时,地下机要室会场上,众多科研专家们屏气敛息,目光紧紧锁定在全息投影上,焦急地期待着分析结果。太空舰队部大臣羲和仲双手抱胸,虽神色镇定,但微微皱起的眉头,还是透露出他内心的紧张。随着数据传输,实验舱内的分析结果开始陆续呈现在机要室的屏幕上:陨石中不仅富含铱、锇、钌等稀有元素,更检测出多种从未被记录过的新型矿物质,初步分析表明,这种矿物质可能拥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或将为未来的能源开发、材料制造带来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