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今得公瑾,大事成矣

......

一句来迟,道尽久别重逢。

孙策赶忙为其松绑,迎入帐中,把酒言欢。

“能得兄长挂念,也不枉此番受缚。”

周瑜话音微顿,试探着打量孙策,意味深长。

“听闻兄长在袁术帐下能征善战,近日更被收为义子,视若己出,想来深得信重?”

收为义子,视若己出,深得信重?

孙策闻言就变了脸色,立刻挥退左右,见四下无人,好一声长叹,道尽心中酸楚。

“公瑾有所不知,我若说这义子之名,乃是袁术强逼得来,你可信我?”

“兄长所言,弟无不信。”

周瑜审视着孙策,故意试探。

“只是这袁家义子,天下人求而不得,恨不得取兄长而代之,兄长又何出此言?”

“这正是袁术高明之处。”

孙策面露苦笑,“我即便说出真相,天下也无有信我者!

可笑那些庸庸碌碌,攀龙附凤的燕雀,安知鸿鹄扶摇而上,一揽九天的豪情?

我本欲假渡江救母之名,以玉玺为质,借兵三千,就此脱离樊笼,开疆拓土,尽得江东六郡,成就大业!”

“兄长妙计!”

周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轻抚衣袖,神色从容。

“果不出弟所料,兄长胸怀大志,志存高远。

袁术虽为当世诸侯,可逞一时之雄,终究目光短浅,岂配兄长雄才伟略?”

他稍作停顿,眸光微沉。

“兄长欲借兵三千,渡江开疆,此计虽妙,但袁术背后恐也有高人,此计不仅被他识破,且将计就计,以至今日时局。

有此人谋划点拨,恐怕袁术表面信任兄长,实则心中忌惮,若此时兄长贸然行动,恐生变故。”

孙策深以为然,将寿春宫夜宴烛影斧声之事道来,周瑜听罢,亦觉脊背生寒。

“好险!袁术背后谋主,定是看出兄长不甘居于人下,劝其杀之以绝后患。

好在袁术多疑寡断,尚在犹豫,便以义子试探兄长,若兄长不肯为他所用,恐绝无生路。”

孙策细想来亦觉后怕,“不知公瑾可有良策教我?”

周瑜微微倾身,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几许笑意。

“若袁术真有谋主之才,兄长必处处受制,难以脱身。

然,兄长可知为人谋者最大的悲哀?”

话音落下,没等孙策答话,他便将酒樽掷桌上,长施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