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公益拓展

在陆琛的不懈努力下,他所带领的公益团队如同璀璨星辰,在社会的广阔天空中闪耀着越来越耀眼的光芒,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份影响力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众多怀揣着公益梦想、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纷纷加入。这些新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经验丰富的律师、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等等,他们各自带着独特的技能和热情,为团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汇聚人才,壮大力量

每周的团队例会上,会议室内总是气氛热烈。新成员们的分享,让每一次例会都变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盛宴。资深律师赵宇,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分享起他处理过的复杂案件:“在那起经济诈骗案里,受害者因为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不仅财产受损,还差点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咱们做公益,就得让更多人懂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他条理清晰地分析着案件中的法律要点,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在他的讲述下,变得通俗易懂。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

心理咨询师苏悦,眼神温柔而坚定,接着说道:“我接触过很多遭受犯罪侵害的人,他们内心的创伤远比外在的伤害更难愈合。咱们以后要是做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项目,心理建设这一块绝对不能忽视。”她分享了自己帮助一位遭受性侵的少女走出阴霾的经历,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大家围坐在一起,积极讨论着如何将各自的专业知识融入公益事业,会议室里充满了思想碰撞的火花。

随着新成员不断融入,团队的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陆琛开始重新规划团队架构,设立了法律援助、心理辅导、教育推广等多个小组,让成员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每个小组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定期进行汇报和交流。这种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模式,让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战略转变,开拓新程

在一次核心成员的闭门会议上,陆琛神情凝重,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成员,缓缓说道:“我们在援助犯罪受害者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能从源头上做点什么,让更少的人成为受害者呢?”他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教育专家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率先发言:“我觉得陆琛说得有道理。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还在形成阶段,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对预防犯罪肯定大有帮助。”李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团队最终达成了共识——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领域作为新的拓展方向。陆琛深知,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他坚信,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深入调研,扎根现实

为了编写一本高质量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材,陆琛带领团队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调研之旅。他们走访了全国各地的监狱、少管所,与那些失足的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在一间昏暗的谈话室里,陆琛坐在一个年轻的服刑人员对面,轻声问道:“能和我讲讲,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吗?”那个少年低着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我就是一时糊涂,跟着几个朋友去偷东西,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陆琛认真地记录着少年的每一句话,他的眼神中既有惋惜,也有坚定——一定要通过这本教材,让更多的青少年明白犯罪的代价。

团队还深入到各个社区、学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家长、老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在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里,陆琛和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们觉得不安全的事情呀?”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有一次,有个陌生人给我糖吃,还说要带我去玩,我想起老师说不能跟陌生人走,就跑开了。”陆琛微笑着点点头,这些真实的经历和反馈,都成为了编写教材的宝贵素材。

伏案创作,字字深情

回到书房,陆琛开始了艰苦的创作过程。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有调研记录、法律书籍、心理学研究报告等等。他每天早早地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案例表述,他会反复查阅资料,甚至打电话向当事人核实细节。

他回忆起那个陷入传销组织的年轻受害者,那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名叫晓峰。晓峰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网上看到了一份看似待遇优厚的工作。对方承诺,只要入职,就能轻松月入过万。晓峰没有多想,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前往面试。到了面试地点,他发现那里环境简陋,面试官问的问题也很奇怪。但对方的花言巧语让晓峰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骗进了传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