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钓鱼完的思考

还思考了一下知识付费的下半场该怎么发展。

说实话现在知识付费的圈子,名气已经被搞臭了,任何一个卖课的都会被扣上割韭菜的骂名。

不明真相的群众,就会在评论区科比姓科,听懂掌声,背叛我的人给他一百万,开始各种冷嘲热讽。

当然也不乏,有些是同行请水军在那边带节奏。

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整体经济下行,老百姓没那么多钱去购买高客单价的产品,现在就连恒隆的没多少人逛了。

很多动辄大几千上万的课,他的目标用户可能都已经倒闭了,那些做得好的人不需要买课,老百姓消费不起,这就陷入了两难之地。

第二,现场课往往带有明显的二次引导消费的倾向,这套路,稍微被割过两茬的老韭菜都很熟悉,就会不想参与,因为料想到会情景再现。

第三,水货越来越多,很多人并没有真实的社会经验,靠着讲别人的故事中译中,来塑造虚假人设,导致交付效果差。

第四,无论是现场课还是视频课,效果到底明不明显,其实是取决于听课的人,而听课的人只是听一遍的话,往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并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说要想让效果更加明显,必须得长时间熏陶。

统一的既定教材,抛向所有学员,一下子列举分析很多条赛道,其实也不一定能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方向。

选项太多,反而会选择障碍。

可能本来他心中的赛道只有三条,结果你给他列出了30条。

这个时候他从之前的3选1,变成30选1会显得更加迷茫。

如何去更加源头的地方解决问题,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点。

恰逢此时,收到读者留言,懒得转述,直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