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贾珩:……好像是一位女天皇?(求月票!)

二人刀刃相斩一起,只见火星迸溅,尖啸刺耳。

而吴守进胡须密布的面庞上,脸色倏然一变,心头不由就是一惊。

而贾芳在这一二年间,连斩两员大将,不管是武艺还是自信都得以飞快增长,此刻刀法愈发娴熟。

吴守进毕竟是年老体衰,没有多久,在贾芳长刀连连挥斩之下,就已节节而退,周围亲兵想要围拢上前,解救其人危局,但却根本就没有法子。

只能看到在贾芳马刀挥斩之下,吴守进中得几刀,倒在原地。

此刻,随着江南水师、登莱水师大批涌进丹波城,女真八旗精锐兵丁虽然骁勇善战,但仍是不停败退,分明大势已去。

及至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贾珩与魏王陈然在锦衣缇骑和京营精锐骁士的扈从下,大批进入丹波城。

而城池之中,江南水师以及登莱水师的步卒,开始在街巷之中,打扫着战后的痕迹,收拢着断裂的刀枪,抬起一具具尸体。

“国公。”这时,贾芳率领一众军兵来到近前,抱拳说道:“城内余敌已经肃清。”

贾珩目光温煦几许,问道:“这次战事,战果如何?”

贾芳抱拳道:“回国公,女真一万左右兵马,歼灭六千,两千投降,而佟图赖率领一千左右八旗精锐兵丁已经逃了,汉军旗都统吴守进,则被卑职执刀斩杀。”

贾珩点了点头,赞许道:“做的不错。”

在贾家一众小将当中,贾芳应该是成长的最快的一个,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能可托大事。

贾芳语气之中不无欣喜之色,说道:“国公,丹波城中,女真先前囤积了不少粮秣,可以供应大军。”

任何时候,大批军卒跨海而击,粮秣供应都是一个大问题,如能就粮于敌,其实也是一桩好事儿。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咱们进衙中说话。”

说话之间,贾珩在一众士卒的扈从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丹波城,可见一幢幢木质房屋,坐落其间,飞檐钩角。

这里是标准的木质屋梁结构,造型古色古香,房子修建的也不高,原是大名的居所。

贾珩在一众兵将扈从下,又进入一间悬挂着“明德堂”匾额的厅堂之中落座。

魏王陈然道:“子钰,丹波城既下,接下来有何动向?”

贾珩道:“让士卒休整两天,先派人联络天皇。”

这时,不远处坐着的德川纲重连忙接话说道:“天皇从京都逃亡至萨摩藩,卫国公,如果可行的话,我愿前往萨摩藩,与逃亡至那里的天皇,竖起义旗,号召日本诸藩大名、武士,一同打回江户。”

贾珩剑眉之下,清冷目光好奇地看向德川纲重,道:“此代天皇可是明正天皇?”

他记得此代天皇是明正天皇还是谁来着?好像是一位女天皇?五岁登基,十九岁退位,而后一直终身未嫁,孤独终老。

可以说,算是相对洁身自好的天皇。

德川纲重眉头挑了挑,脸色不由愣怔了下,显然不知贾珩如何得知明正之名,转念一想,可能是官方往来的国书中有所提及。

神色顿了顿,解释道:“明正天皇于七年前已经退位,现在的天皇是后光明天皇。”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那可让两位天皇来丹波城,号令诸藩大名、武士,尊皇攘夷。”

说着,贾珩看向一旁的贾芳,道:“吩咐下去,派五千兵马前往京都,攻打京都城。”

贾芳面色一肃,拱手称是。

德川纲重在几个仆人的扈从下,离了丹波城,魏王陈然道:“子钰,打算以倭人之主,号令诸藩大名?”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倭国先前也是天皇垂拱而治,幕府主持政务,如今以天皇号令大名,以后我大汉驻军在此,也能省却不少。”

关于两地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统治成本高昂的问题,其实如果算一下神京至倭国的距离,可能与到岭南、粤西的距离差不多。

魏王陈然目光若有所思,颔首道:“子钰既然胸有成竹,那不妨就按此而办。”

贾珩道:“这也只是暂时之事,以后如能以海贸连通朝鲜与倭国,以后海船往来诸国,就能互通有无。”

那时候大概能形成一个以华夏为主的贸易体系,而非以往那种单纯的朝贡制。

而后,汉廷的江南水师以及登莱水师,分兵几路,向原本沦陷于女真之手的城池攻占而去。

……

……

倭国,江户城

鳌拜与阿济格两人,率兵占据了这座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城池,此刻来到幕府将军的宅邸,青白莹莹的石阶之上,鲜血似乎尚未擦净,一股猎猎的血腥气,腾腾而起。

阿济格坐在原本德川家光落座的一张铺就着垫子的软褥上,目光逡巡四顾,问道:“还没有发现德川家的将军?”

鳌拜皱了皱浓眉,道:“英亲王,听手下人说,是乘船从海上逃走了,手下兵马正在追击,但这会儿多半是追不上了。”

江户城本来就临海而建,在城破之前,兵荒马乱之时,德川纲重以及德川纲吉两兄弟,在精锐家将、兵丁的护卫下,乘楼船已经出海逃亡。

至于什么人城偕亡,那是想都别想。

阿济格眉头皱成“川”字,说道:“这几天,那位汉人朝廷的卫国公,已经领兵在后面,这会儿,正在派兵马攻打我们先前占据的城池。”

鳌拜道:“先前那些城池在转运粮秣以后,该放弃也就放弃了。”

阿济格道:“丹波城决然不能放弃,否则,只有江户城一地,我军自此就成为一支孤军,悬于岛外,孤掌难鸣。”

鳌拜点了点头,道:“先前去京都擒拿天皇的人手说,倭国的天皇已经逃走了,想要挟制天皇,号令诸侯之策,如今已经不好实施了。”

原本,鳌拜与阿济格的商议结果是,挟天皇以令诸侯,这其实也是三国话本中的战略。

阿济格道:“罢了,实在不成,也只能靠我女真的儿郎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