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生产部,您直说之后还会提拔四个班长,足足一个部长、八个班长的位置,还不足以诱惑大家支持这次变革吗?”

“诶,这样?”厂长按照肖倩倩这个思路一想,发现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之前调出去那么多技术员外出学习了,然后因为陷害萧鑫那件事,又开除了六个正式员工,走了一个书记。厂里其实多出来十个左右的正式工名额。

若是这些名额并不提拔临时工上去,而是用多出来的工资金额跟福利份额,来提拔领导层,想必老员工们都想赌一赌这个机会。

至于以后,那些外出学习的技术员回来后怎么安排,厂长相信,要是这次管理上的改革成功了,八一厂的生产效率会更高,创造的利润也会更多,到时候,一定能有新的正式工名额。他多跑跑腿,给厂里争取来就是了。

32 [VIP]

第32章

厂长仔细斟酌了一番, 还是觉得肖倩倩他们提出的改革前景太美好,而且车间经过重新规划后,确实展现出很好的效果, 他狠狠心, 咬牙说:“行, 干了!”

这次事情就牵涉更大,不可能只让肖倩倩跟萧鑫两个人来办了, 所以厂长亲自领头,让肖倩倩跟萧鑫两人做他的副手, 只做这一项工作,其他技术员跟维修工的活都暂时不再参与。

有厂长走在前面, 再加上几个领导层岗位的诱惑,自觉有资历上位的老员工们,自发支持,还时不时提出点意见。底下人被指使得累死累活的,即使心里有怨言,厂长让食堂搞几顿好点的饭菜, 他们也就把怨言憋回去了。

刚开始给工厂分部门, 慢慢改变组织架构时,大家是有点不适应。大部分人的分工, 都在这个过程中被明确,原先习惯了想起什么做什么的工作方式,现在变成固定每天要做什么,甚至还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稍微让人觉得有点憋屈。

但适应一段时间, 怨声载道的这些人, 又觉得新状态更好了, 他们再也不会忘了什么事没做,也不会顺手去干了别人的活,更不会因为一件事的责任归属于谁而跟人吵架。

八一汽车厂就这么慢慢改变着,到了十二月末的时候,终于全线完成变革。

最顶层管理者是常厂长,下面三个同级别高层领导——运输部部长(暂由厂长兼任)、财务部部长、生产部部长。生产部部长姓盛,是个浸淫汽车生产将近三十年的老员工,他在建国前甚至还参与过坦克的生产制造,后来还跟着联苏国派来的技术团队学习过,八一厂成立之后,他一直是技术部唯一的八级工,也是总工。最后是他得到这个最有面子的位置,大家都没意见。

划分之后,运输部的构成相对简单,部长之下,就是整个司机队,拥有的固定资产是那些跑运输的卡车。

财务部是厂长跟肖倩倩还有萧鑫一起商量过,特意在这次变革中一起新增的,以后其他两个部门使用原材料、消耗汽油、消耗维修零件等等、以及出货情况等,这些都需要财务部做出清晰的账目,让厂长能随时查看。

目前财务部只有一个部长,姓蔡,还有一个临时工岗位的会计,再加上两个临时工轮值白晚班的仓管。

生产部更复杂些,部长之下,再有八个生产线班长。班长勉强算是中层领导了,只是他们不会坐办公室,就是还在车间工作,只多给安排了办公桌椅,他们需要轮值白晚班来负责不同车间的生产,计划的顺利达成、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产品的质量问题、员工的考勤情况登记,全部要有当班班长签字确认。而当班的生产线员工、维修工、质检员,都是直接由这一班的班长管理。能坐上班长位置的,都是对生产线每个步骤全部了解的老员工,即使当班有重要员工请假,班长自己可以顶上去。

另外,技术组是独立于生产线的,按照原先的普通技术员(低于五级工的技术员)、高级技术员(五级工到八级工之间的所有高工)、技术组总工程师(总工)的等级来排位,这个技术组直接对部长负责,但一般是由总工带着高工管理技术组,需要跟生产部长沟通的问题,也只由总工来提出。由于原先的盛总工升任生产部长,所以只能由底下一个经验丰富的六级工做新的总工,新总工姓陆。

八一厂的底蕴不够丰富,除去暂未评级的肖倩倩之外,八级工仅盛部长一人,底下一个六级工,两个五级工,六个四级工,十个三级工,十二个二级工,十七个一级工。

这么变化之后,原维修部的老员工稍微有些意见,因为原来维修部跟技术部相当于同级别,现在这么一调整,技术组平白高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