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而且,之前八一厂为了有足够的人外派出去,到外面负责维修点,就有过培训上课的经历,厂长提出的大礼堂,也是为了给这些人上培训课方便,而特意建成的。那一次,至少让大多数被看好的人,学会了常用字的使用。

这样一来,肖倩倩跟萧鑫再教别的,也不用担心人家因为不识字,而做不了笔记了。

八一厂特别培训班的消息,几个厂都听到了风声。离得远的发动机厂,那边的技术员跟生产管理人员,基本都把肖倩倩跟萧鑫当“偶像”,知道他们会开培训班,哪里还坐得住,闹着也要参加。

吴叔带头说:“我们发动机厂,也是属于八一厂的,凭什么就汽车厂这边有机会听课,我们不能来听?我跟大王、小王,当初还是第一批跟着萧鑫他们学习的技术员呢!”

厂长头痛地打发他们,“我们这边讲课的地方是够大,你们愿意来听课也行,但是要跟你们厂长商量好,到时候派哪些人来要提前一天交上名单,然后上课时签名签到。反正不能影响到生产任务。”

发动机厂的人刚被安抚,旁边玩具厂也来凑热闹,表示他们虽然是做玩具的,可技术创新艺术是互通的嘛,而且,玩具厂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小汽车呢,他们也想来听听课。

这回厂长直接把常欢给叫来,嫌弃她作为亲闺女,还给他找麻烦,嘀嘀咕咕说了一通之后,才同意申请。跟对发动机厂一样,让她安排好生产,在不影响生产的基础上,再派人过来听课,玩具厂离得近,听课人员名单,在上课的那天上午提交都行。

发动机厂、汽车厂、玩具厂,现在都是产能很大的大工厂,即使把听课人员限定在技术员、还有副班长级别以上,每次来听课的人,几乎都坐满了大礼堂。

不过,面对这样的阵仗,肖倩倩一点也不怂。她跟萧鑫就跟当年去一汽厂做演讲一样,夫妻俩相互配合,一个负责做板书、放图纸等,一个负责讲解。

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听课的人,他们刚开始授课的内容并不深奥,只是从三个工厂目前的生产、研究水平出发,结合实际,慢慢提升钻研的深度。

不过,他们每周还会留下一个超水准的问题,让这群特殊的学生们,自己钻研。

这是为了从中选出技术基础比较好、具备较优秀的自学能力、并且学习意愿更强的人。

学了一个月之后,还真叫肖倩倩选出了十来个。

不过,这十多个人里,一半都是熟人——吴叔、大王、小王这三个,是之前跟着他们做发动机研发的;吴二勤、李文、朱健、蔡罗平这四个,则是跟着他们做挖掘机改进的;还剩下五个,其中两个是汽车厂这边的技术员,一个是玩具厂那边的技术员,一个是汽车厂的年轻副班长,一个是发动机厂的二十五岁的班长。

总共十二个人,肖倩倩跟厂长打了报告,申请把这些人抽调出来,跟她一块做新项目。

“新项目?”厂长疑惑地看着肖倩倩,“我以为你们会回过头去,继续深入研究发动机,或者继续做挖掘机,怎么这会说什么新项目了?”

“主要是感觉现在的社会形势比较安稳了,国内的商业肯定会慢慢发展起来——不,或许会发展得很快。这样一来,以后定然有私家车的需求。在政局动荡之前,海市那边,不是有汽车厂做过小轿车,还挺受欢迎的吗?只是之后私家车卖不出去,他们厂倒闭了。”

“我觉得,现在开始研发私家车,是个合适的时机。”

“即使私人购买私家车的不多,可国家方面,对公务车的需求也会慢慢提升,我们接下来往小轿车这方面发展,同样有利可图。”

厂长想了想,并未反驳肖倩倩的说法。

他是挺关注时局的,知道肖倩倩说的对。只是,“我们厂里,光是生产三轮车、挖掘机,计划排的就很满了。我倒不担心你研究不出来成果,而是担心你真成功做出小轿车了,我们厂里一时也没办法生产。”

“三轮车这个,人力的估计会在十年左右里,被慢慢淘汰,燃油的倒是还有几十年的做头——等我跟萧鑫研究研究电瓶,以后说不定还会做电动三轮车。至于挖掘机,这个是大件,卖的贵,维修期也长,卖出去一台,可能接下来十年都会有售后;而且,这东西基本只有公家做工程需要,前期需求量高一些,以后肯定会逐年下降的——除非我们把这个也谈成出口业务。”

肖倩倩托着下巴,想了想,“以我们厂现在的占地规模,好像确实没办法再加其他产品的产线了诶。”

“那要不然,我们继续往旁边扩张,搞个小轿车生产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