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科举文里做考官 辛宸 876 字 3个月前

说话间,李知府满头大汗地进来,身边的随从手里捧着个箩筐,筐中有腰带、发带还有鞋垫,零零碎碎不下十余种随身衣饰,都是被拆开缝线后,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小字。

筐中这些“小抄”形形色色,都被拆得七零八落,带着股臭气不说,有的上面还沾染了血渍,显然这些东西被搜出之时的情况不怎么好,它们的主人现下只怕已被枷号在门前示众,想走捷径结果走进了死路,彻底没了前途。

李知府面露绝望之色,“大人,这些小抄之中,竟有数种答卷,切中今日考题备案……”

张玉湖挑眉一笑,“果然,既然要搅浑这池水,岂能只看王尚书一人。”

方靖远明了,科举出题有矩可循,重在首场,题目不出四书五经,又要切合时政,全看主考心思,自然就有人专门研究迎合考官之道。

只是一般人研究的是考官的喜好和文风,这人却不光是押题,只怕还跟主考等人有过接触,在旁敲侧击的“请教”和“议题”之时,有意无意地引导王尚书的思路,让他在入帘后出题之时,下意识地就拿出了最近“思考”的最为成熟的议题。

可那人明明可以让一人高中,却偏偏卖出考题答卷,甚至广为传播,撞上王尚书此番严查考场,才有这般大面积夹带被抓,曝光于前。否则就算考前没查出来,考后有这么多相似的答卷出现,一样会被查出考场弊案,到时候全场考生成绩作废不说,所有考官都要跟着受罚。

他的目的,根本不在一人,而在全场,所有的考生,所有的考官。

一个不落。

张玉湖翻看了一遍那些臭烘烘的小抄,不禁长叹一声,“有如此本事,能将本场考官可出之题猜中十之八九,可见才华不凡,奈何为贼?”

李知府擦了把汗,“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发卷了,这试题……”

明题暗题备用题,都被那人押中了不少,搜捡出来的就这么多,没搜出来的还不知有没有,但凡有一个漏网,只怕本场一过,就会有人举告弊案,到时候满场考官,都要跟着受罚。

可出题,有那么简单吗?

王尚书已是两眼翻白,别说出题,能出气就不错了。

张玉湖倒是神色自如,却也不曾开口。

方靖远没办法,只得叹了口气,说道:“下官倒有一题,保证无人可押得中。”

第三章 何日相逢

这一年,参加临安府乡试的秀才们,都有些怀疑人生。

江南科举素来人才辈出,加上书院林立,学术氛围浓厚,尤其是真宗的《励学篇》一出,“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宣扬天子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地位之高,科举制度再三改革完善,从糊名到誊录,尽可能给予公平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以科举为晋升青云路,自然就少不了专门研究举试的人。

从主考官的文风喜好,到手稿诗词,策论表疏时文,甚至书法字体等等,不一而足。

研究透彻了考官,再结合当下的时政,能“通关节”者,上至考官家人门子,下至考场巡检士兵,处处都有人打点,致使这科场舞弊之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屡禁不止,随着纠察和防范措施愈来愈严格,这作弊的手段也愈来愈高明。

可这么高明的手段,却如此粗暴的铺开,撞上王尚书的“严查”,倒不像是有心助人高中,而像是玉石俱焚,要毁了这届的考生和考官。

其他人都被研究透了,能出的考题也差不多都想遍了,结果就逼得方靖远挺身而出,出了一道题。

“昔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一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问: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注:出自《九章算术卷七》)再问:昔有伯乐相马,今欲得良马,当何如哉?”

此题一出,别说考生,众考官看方靖远的眼神都跟着变了。

且不说算术本就是文科生的弱项,这题里的坑上加坑,除了要算术之外,还要涉及相马之术,又谈及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由马及人,要是一不小心,别说对策答题,只怕连题目都看不明白,纵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逃不了一个落榜之局。

张玉湖看看题目,又看看方靖远,若有所思,“方大人出得妙题,不知王尚书以为如何?”

王尚书这会儿已揪掉了小半把胡子,头疼得气若游丝,哪里还想得出什么办法,当即挥挥手,有气无力地说道:“既然诸位都无异议,即刻发卷,开考!”

鼓声响起,眼下已来不及刊印试卷,只能依照前朝之例,给考生们发的都是空白答卷,然后将试题抄于题版之上,命人举牌巡场,让考生们抄下题目后开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