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科举文里做考官 辛宸 898 字 3个月前

那些原本不想让流民入城的海州原住民和商户士绅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方靖远新建的外城,竟比原来的海州城更为经济适用。

大宋没有宵禁,也不禁绝工商户入仕,故而建城时从未刻意将坊市分隔,严格区分商业区和住宅区。从汴京到临安,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人口拥挤,使两都地皮都堪称寸土寸金,所以一般建房时都至少盖两三层。

尤其是那些沿正街的住户,围墙也不再是单纯的围墙,都盖成商铺,类似后世的商业街和门头房,无论是自用还是出租,收益都十分可观。

海州城原本只是一座小城,城内除了州衙和一条正街外,其他的街道都是住户自己加盖,高矮不一,造型各异,虽然也是独具特色的风格,但整体看来还是有些散乱,尤其是原本建城时并未考虑下水道的问题,还是后来居住的人多了,挖了水渠排污,可一旦下雨,难免会有污水四溢,臭气熏天的时候。就更不用说每日都必须赶早倒夜香送出城外去,免得城中人多了之后带来各种问题。

方靖远一开始提出过要改造旧城,可这时代的人都轻易不愿搬迁,更担心他让人搬迁的目的,这是要变着花样掠夺他们的铺子,还是要额外收钱征税?

原本就“日理万机”的方靖远哪里有功夫跟他们去扯皮,正好新城还是一片荒地,随便由他规划,就干脆地撂下了老城区,在原本荒废的田野上开始建造新城区。

起初老城区的人尚不以为意,觉得新城规划的房屋过于密集,街道和叫“广场”的地方浪费了不少空间,而那些流民盖房的手艺远不如他们专业的工匠细致,更何况方使君弄出来的那个叫“水泥”的砂浆,铺路盖房的速度快是够快,可那色调简直丑得让人目不忍睹。

大家就十分不解,以方使君这般风流人才,谪仙样貌,怎地就没长一双识货的眼睛呢?

就他画的图纸,横平竖直,毫无变化,完全没有水墨留白,意境悠远的感觉,直白写实得让人都不知该如何评价才好。

好在方靖远也不在乎这些虚名,更在意他亲手打造的海州新城的实用性。

毕竟这座城在他的规划中,要容纳十几万人入驻,还要有能够举行大型商展的场地,先期的给排水工程若不早早做好,那后期人口爆发带来的污染和卫生问题将会摧毁这座滨海明珠。

海州的矿山不多,可因为是两条河流的入海口,沉积的黏土和淤泥很多,还曾经修建过两座官窑,只是后来都毁于战乱之中。

方靖远在开山时就特地考察了附近的地形和矿产,外圈的围墙修好后,就开始让人按照图纸先挖地基和管渠,他记得早在汴京时代,工部的《营造法式》就有设计专门的排水系统,福沟寿沟的设计十分科学实用,如汴京这样临江易倒灌的城市都能安度雨季,更不用说小小的海州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能看得更远,结合目前所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水平,方靖远尽可能拿出了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商业性和居住舒适度的城市规划图,结果还被一众土著鄙视审美差异,最后不得不动用使君的权利,用城外双倍良田置换城内荒地,将他规划中的新城用地全部收归府衙,然后再开始统一进行建设和分配。

如此一来,新城的房产和商铺就成了大宋国有化资产,他才能够用于奖励战功卓著的海州狸娘子军和筑城时改进了搅拌机提高工作效率的老工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他奖励的不光是勇夫,但凡能提高新城建设进度的工艺和建议,统统有奖。

如此一来,新城的建设就已令人咋舌的速度前进,因为方靖远提前给负责建房的流民说了,新城建好之后,建城的工人有权优先报名购房,若是没钱买房的,可以先租赁外区的廉租房,以他们目前的工钱完全租得起也住得起,哪怕等新城建好之后,还有无数的工作等着他们加入,根本不愁赚不到房租和生活费。

给自己建房的动力加上各种奖励政策,工人们干劲十足,就连先前金国大军来犯的消息,都无法阻挡他们上工的脚步。

海州城几乎一天一个模样,辛弃疾率兵出击应战完颜廷时,城中的排水渠和水井才开始挖,等他打完仗、收拾完战场、带着数万人马回来时,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都已经盖好,就差上梁按门窗。这还是因为周围山上的树木被方靖远限制采伐,不得不等从北方船运来的木料才拖慢了进度。

“你还真行啊!才不过一个多月,我简直都认不得这地方了!”

辛弃疾随方靖远一起巡视新城区,正好看到工人们忙忙碌碌地推着吊车搬运石料,铺在“广场”的地面上,平整光滑,犹如一面水镜,不由咋舌道:“元泽,你建这么大的场子何用?用作骡马市太过糟践这些石料,若是瓦舍……露天的占这么大地方,只怕后面的人都听不到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