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科举文里做考官 辛宸 875 字 3个月前

“那先生呢?先生可曾想过成家之事?”岳璃忽然问道:“先生既然觉得成家育儿亦是乐事,为何蹉跎至今?”

方靖远一怔,正好对上她清亮的眸子,忽然觉得有几分不自在,轻咳了一声,避开她的视线,顾左右而言他:“近日福安堂和抚孤院都收容了不少老人和孩子,我找了几个本地的读书人和教头给那些孩子上课,教授他们读书识字和基本的拳脚功夫,你看是否安排狸娘轮值也给一些小娘子教点本事,无论她们将来做什么,有一技之长傍身总是好的。”

见他故意回避,偏过头时,耳后居然微微发红,岳璃抿唇一笑,并不再追问下去,而是应下让狸娘去授艺之事,毕竟能成为海州狸的娘子们,几乎个个都身怀绝技,而抚孤院中的孩子,都是流民中失去亲人的孤儿,若是像扈青娘这样不愿再嫁的,能教出几个好弟子来,也不比养儿育女的差。

大宋从开国之初,就格外重视文教,一方面连皇帝都声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科举的录取人数,从最高等级的太学到基础的社学,都有官办学院,读书的风气之盛,在历朝历代之中,都是首屈一指。

所以方靖远在建新城的同时,设立了养老的福安堂和抚育孤儿的抚孤院,不但没人反对,还得到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在方靖远看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老人虽然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他们毕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都是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在福安堂养老的同时,还可以给抚孤院和社学的蒙童传授知识,发挥余热,也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得到教育。

赵昚和当今皇后在临安亦设有福安堂收容孤寡老人和军中孤儿,方靖远在海州亦以此为名,也是扯着皇帝的旗号来给大宋拉拢人心,毕竟海州地属两淮,这里除了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那些年轻人和小儿,都是在金人的统治下出生,只是听长辈们说过大宋时代的生活,直到如今,才真正感觉到成为宋人的好处,不再是金国被人歧视和欺凌的下等人,而是可以拥有自己土地和房屋的自由平民。

嗯,方靖远对大宋感情胜过其他朝代也有这一因素在内,就是大宋时期卖身的奴婢,远远低于其他朝代。大部分人都是以长工或短工形式向主家服务,主家哪怕是朝中高官,肆意打死奴婢也要担上人命官司。

所以在海州城里,他在下第一道政令公告时,就明确规定了废除奴契,尤其是金国的奴契,一律废除。原来属于海州的平民和地主士绅,可凭原有的地契和房契保留原来的土地和房屋,就算是他筹备新城时征用的土地,也给予了补偿和置换,而不是像金人那般跑马圈地,强行掠夺。

对于那些奴隶的主家,则要求他们将奴契改为用工契约,最长不得超过十年,并在包吃包住外,限制了最低工资数额,以此保障双方的利益。

虽然起初有些人家还不大乐意,但方靖远让府衙统计人口时,特地申明这一点,若是蓄奴不肯放良者,则将奴仆数一并计入赋税劳役的范围,如此一来不但不能借此逃税或逃避劳役征兵,还会增加主家的税额和劳役人数,得不偿失之下,再看看那些响应放良的家族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促进了仆侍的工作积极性,毕竟以前干多干少都是给主家的,如今多劳多得,能攒出工钱以后买地买房,大家很快就想开了。

而前来新城抢购商铺的临安勋贵和豪商们,也让海州城的原住民见识到了南宋都城的富庶,在他们还在考虑是否进驻新城商区时,人家就干脆利落地买空了盖好的几条商业街,用从南边运来的大量货物瞬间填满了商铺不说,还就地开办了不少工坊,招揽那些得到落户资格的流民做工,轰轰烈烈地开始大生产运动。

其中最让人瞩目的,还是卢锦的女工坊。

卢氏的工坊在临安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如今到海州来,开办的比原来一点儿也不差,只是海州城里的女子因在外的风险过大,常年被关在家中,起初招工时并不顺利,方靖远就建议她直接从流民中招人,包吃包住,一下子就解决了一大批女子的就业问题。

原本这些女子还打算跟着其他流民一起去开荒,可卢锦包吃包住,给的工钱远超过种地的收入,她们能够自给自足,节俭点甚至能养一两个孩子或老人,自然不必再去开荒种地。

负责农政的是通判,辛弃疾一见人手减少,就立刻去找方靖远诉苦。

“海州本就重商轻农,原本因金兵肆虐导致良田荒废,现在开荒的任务那么重,你居然还让卢氏大开工坊,招走了那么多能干的人手,若是误了开荒的农时,完不成朝廷定下的农桑之数,就算收再多商税,年底的考核也要被降一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