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服别当官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394 字 3个月前

征辟举人为衙门官吏,这并不是什么稀有之事。

本身举人就可以入朝为官,只不过最多只能在地方府县两级打转,运气好一点还能在退休前混个京官主事、郎中之类的做一做。

只是赐举人以同进士出身。

这一点让包括詹徽在内的众人心生迟疑。

出身就是出身,若是当真只因为这些举人为朝廷效力,做出了政绩,便要赐予同进士出身,这让那些真正的两榜进士又如何想。

往后若是一直执行这样的政策,朝廷的两榜进士含金量,岂不就成了烂大街的玩意。

更重要的,若是往后出现个举人出身被赐下同进士出身的人,在朝中做到了六部尚书的位子,那让其他人怎么想,怎么去面对。

然而朱允熥却就是要将已经在中原流行了数百年的两榜进士给弄得一分不值。

到最后,只是作为一种学历认证。

他当即又道:“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万般谋略,皆为谋国。朝廷取材,便要不拘一格。用人朝前,论功在后。朝廷秉持仁义,则天下人才敬仰。”

这话是对詹徽等人说的,但却更是对老爷子说的。

朱允熥说完之后,微微抬头看向神色不明的朱元璋。

老爷子还未开口,一旁的朱标却是先开口说道:“儿臣以为,此举可试行于交趾道。激励举人为朝廷效力,更能免去朝廷对新征之地或出现贪官污吏的担忧。更能效仿商君徙木立信之事,竖立朝廷公允仁义。”

太子开了口,更是那已经被大秦车裂了千年之久的商鞅来说事,且理由无比的公正。

这让詹徽等人绝了心中的劝谏之言。

朝廷要在天下人面前,借新征的交趾道来立信,谁这個时候劝谏阻止,大概就要面对太子乃至是皇帝的问责。

你是不是想要阻拦朝廷竖立威信。

这个罪名没人敢承担。

朱元璋到此时,方才开口:“既如此,便于今岁殿试之后,朝廷下旨晓谕诸举人吧。”

“臣等遵旨。”

詹徽等人尽数起身,看着皇帝已经开始向着殿外走去。

这时,朱元璋又道:“南征之事,诸卿与太孙详议,朝廷各部司科当以国事为重,务必不得延误军机。”

说完之后,皇帝便将武英殿交给了朱允熥,自己带着太子爷出了武英殿。

朱允熥站在原地躬身相送,瞧着老爷子那模样,似乎又是在往大本堂那边去的。

少顷,武英殿里便只剩下朱允熥和一众文武。

两方相互对视一眼,朱允熥默默一笑,而后脸色郑重起来:“虽此般我朝以交趾论之,然军机征伐之事,却不能有丝毫偏差,粮草兵马未动之前,朝堂自是要有定乾坤之气魄,全南征万般事由。”

不能因为有钱就膨胀了。

不然就是土鳖。

在朝廷现在已经开始直接用交趾来称呼安南的时候,朱允熥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给这些人紧一紧念头。

詹徽等人躬身附和:“臣等知晓,万不敢懈怠。”

朱允熥点点头,示意众人落座。

随后,便指向那张巨大无比的大明堪舆图。

“大明就在诸卿眼中,然而域外却是一个比之大明更大的世界。行万里路皆于足下,此次南征,或可为大明域外开疆拓土头一遭。不论征南大军亦或是交趾三司官署,孤万望诸位当同心勠力,不负朝廷期许,为往后有可鉴之处计。”

这话气势磅礴,有吞并天下的暗示,让常升等人心中不由一阵热血。

只要大明有打不完的仗,他们这些人才能建立不世功勋。

军人,当马革裹尸还。

可詹徽等人却又是另一番忧虑。

自古文武敌对。

数遍历朝历代,或许只有唐初,在唐太宗治下,才有那么短暂片刻的文武同心的时候。

那时候的官员,即可入朝为相,亦可点将为帅。足可谓上马杀敌,下马牧民。

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世家大族的消亡,文武之分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且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到了前宋,更是出现了宰相门前,将军不如狗的事情来。

如今大明还算安稳,文武之争不算激烈,不过这也和建国不过二十五载,天下仍在征战有关。

工部尚书秦逵这时开口道:“殿下,臣请朝廷尽快调拨钱粮于龙江船厂,将那三十余条大船建造完毕,用于南征之用。”

朱允熥看向郁新:“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