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有喜事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914 字 3个月前

“事实证明,水泥路在更恶劣的环境下,有着远超想象的作用。”

文渊阁里,解缙手捧着一份文书,面对着六部、五寺、三法司以及上林苑监、税署各衙门堂官,掷地有声。

此时,朝廷各部司衙门已经封印,但部堂官员们却还要进行最后一次年终总结,已经对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随着解缙开口陈述水泥路的优越性,几名内侍便将一份份同样内容的文书送到了此刻文渊阁里这十多名官员手中。

他们是整个大明朝官员体制里地位最高,权柄最重的人。

如新晋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翟善,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任亨泰等。

众人接过文华殿行走解缙的工作总结和计划文书,开始翻阅起来。

而解缙则是继续道:“大明现有水泥路一条,自应天城开始,连通太平府矿。今冬江南大雪,官道堵塞难以畅通。

虽然后来雪停,朝廷和官府清理出道路,但这几日开始,融雪化水,官道及乡野阡陌已经变得愈发泥泞不堪,朝廷粮草物资调运及商贾、百姓出行,愈是艰难。

而应天城至太平府矿之水泥路,却仍然畅通无阻,未曾受融雪化水困扰,两地货运畅通,足可见水泥路之便捷。”

说到这里,解缙转过身看向坐在上方的皇太孙。

“启禀殿下,臣启请洪武二十八年,朝廷调拨粮草,工部、户部有司协同,建造应天府八县之间水泥路。建造应天府至杭州府、淮安府、凤阳府之水泥路。”

解缙这是要洪武二十八年的朝廷预算,只有今天通过的预算计划,才会在开年之后的朝廷预算会议上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数额。

朱允熥斜靠在圈椅上,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大明的财政决议和预算会议。

行政行为的产生并非是突然出现的,中原之地从有了完整的政治体系之后,就已经有了很多后世也同样存在的政治行为。

不等朱允熥开口,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郁新便站了起来。

他先是面朝朱允熥躬身作揖,然后看向解缙:“户部不同意。”

郁新没给解缙开口反驳解释的机会。

而是继续说道:“水泥路之便,朝堂上下这些日子也有目共睹,本官并无诽议水泥路之意。解学士去岁铺路年余,劳苦功高。

解学士这文书之上,有关洪武二十八年建造应天府八县之间水泥路事,户部也可以拿出钱粮,只要工部能组织出足够的铺路民夫。

但应天府连通杭州府、淮安府、凤阳府之间的水泥路,户部以为,现在水泥路刚出,应天府境内都不曾连通。此时朝廷耗费钱粮,将此事铺开,明年的天下沟渠、漕运、海运等事,户部还要不要给银子了?”

工部尚书王儁亦是应声站了起来:“殿下,解学士有沟通天下道路之心,臣钦佩解学士为国为民。

然若是要在明年一并修建应天府八县水泥路,还要另外修建应天府至三府地水泥路。

不说耗费几何,臣的工部一时间也难以组织出这么多的民夫啊。”

没那么多钱,没那么多人。

郁新和王儁,直接将两个问题丢给了解缙。

一时间,解缙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自己总不能在这么人面前,说朝廷只管修路,其他的事情都不必做。

最后解缙也只能是看向上方的皇太孙。

朱允熥一直手掌轻轻的拍着圈椅副手,目光从解缙、郁新、王儁三人脸上滑过,最后看向了吏部尚书翟善。

“吏部以为,此事该如何定?”

翟善没想到这么一個只关户部和工部的事情,要自己吏部说什么。

他只能是硬着头皮站起身,看了看身边的两位尚书,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解缙。

翟善轻笑一声:“启禀殿下,臣刚刚想了想。这些年我朝改制或新生之物,皆是在应天府率先推行。

所以,解学士说要建造应天府八县水泥路,臣和户部的意思一样,这件事是要先办的。

至于连通其他三府地……就算是要将水泥路修出应天府,也该是先连通应天府周边府县。所以,臣想先听听解学士的理由。”

朱允熥嗯了一声,目光看向解缙。

解缙点点头,面朝众人开口解释道:“诸位,修建应天府连通杭州府的水泥路,乃是为了朝廷能更快的调运杭州府仓的钱粮物资。

诸位知晓,如今我朝已开辟交趾、占城两道,大将军如今还在为我朝开辟更大的疆土。整个南方的物资,都经由清化港、昌华港发往杭州府。

淮安府亦是这般道理。至于修建连通凤阳府的水泥路,乃是因为哪里是我大明的祖宗之地,是我朝中都所在。”

解缙将修建三府地的水泥路的政治、经济原因说完之后,稍稍的换了一口气。

而后才继续道:“至于翟尚书所问,为何不先修建应天府周边府县水泥路。乃是因为在下官的计划之中,以此三条水泥路作为中枢,只要这三条路修好,往后朝廷便可以此为主干,向沿路府县延伸出去。如此,一鼓作气,总比完后一步一步、一截一截来,要更加的周全。”

翟善点点头,这番理由他算是听明白了。

当下不禁回头看了一眼郁新和王儁,而后轻声道:“殿下,臣以为解学士之言在理。只是……所示朝廷如此大张旗鼓,臣担心明年朝廷的钱粮是否有预留。”

原本还担心翟善会倒向解缙的郁新和王儁两人,心中不由松了一口气。

翟善这番话,虽说是认同了解缙的解释,但也点出了朝廷财政的艰难。

解缙顿时气恼的急声道:“这两年,朝廷岁入大增。浙江道每岁赠银百万两、粮草数百万担,并各色课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