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天下可曾乱乎?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383 字 3个月前

朝阳门下。

高仰止下了马,两脚稳稳的站在了城门洞里的条石路面上。

站在朝阳门下,高仰止一时间感慨万千。

阔别应天数年之久,今昔比之过往,如有一幕幕云烟从自己的眼前闪过。

数年之前,自己还只是一名懵懂无知的应试举子,还有担忧能否高中金榜。那一年,应天城出了科举舞弊案。

主考官是多年的士林大儒,朝堂文魁。

那一遭,心学也是第一次登上大明的朝堂。

那时候的朝堂,可以让心学子弟做两榜进士,但即便朝廷官缺众多,十之四五皆为空缺,但就是容不得心学子弟。

恰逢国朝南征,开国公常升为征南大将军,皇太孙随军南下,自己这帮初进的心学两榜进士,便也就随着南下了。

那时候,朝堂上多是暗讽,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初入官场就要被发配到那等边远苦寒之地为官。

只是啊。

那些人,今日又有多少是在这洪武门前,被扒下官袍、去了梁冠的。

而交趾道?

高仰止毫不客气的自豪,除了镇倭大军每岁为朝廷送去的钱钞金银,大明朝一十四道,便属交趾道每岁征缴上交钱粮赋税最多。

即便是直隶,在去岁也被交趾道正式超过。

因为什么?

高仰止很清楚,不是因为他在交趾道的存在,而是在交趾道所实行的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政策。

交趾道并非只是简单的原料掠夺地,更是大明的新设道,有着完整的官府体系。

交趾道的百姓,如今亦是大明的子民。

可是事实证明,同样是大明子民,交趾道的赋税远超直隶,但交趾道这两年却没有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的反抗。

高仰止做了数年交趾道布政使,于新政最是了解。这一遭回京,他很清楚,自己此生大抵是不会再回交趾道了。

朝堂之上,需要一场更大的变革。

而今天,这场可能会延续数年,乃至十数年的变革,已经正式开始了。

即便眼前人头攒动,无数围观者将朝阳门和洪武门之间给挤得水泄不通。

高仰止还是一眼就看到了洪武门下,皇太孙那久违的面容。

朱允熥驾马而行,穿过无数被扒下官服、去了梁冠,身穿白衣的官员。

兵马司的人望着到了近前的皇太孙,连忙从周围加派人手,将太孙马前的围观者给分开。

战马一路载着朱允熥穿过人群,出现在了高仰止面前。

他平静的望向国朝最是年轻的封疆大吏,看向在他身后,那些随行回京述职的交趾道官员。

高仰止振荡双臂,衣袍呼呼作响。

他的脸上,闪耀着光芒,双眼神韵流动,

这位大明第一个交趾道布政使,昂首挺胸,于崇礼街上无数百姓的注视下,屈膝缓缓跪下。

在高仰止的身后,是所有的回京述职官员以及依仗跪拜在地。

“臣,高仰止,叩拜参见皇太孙殿下。臣幸不辱命,获官数载,布政交趾,今得朝廷恩允,回京述职。臣唯愿大明万世,社稷万年。”

在高仰止身后,是数十名从交趾道回京述职的官员,异口同声的开口。

“大明万世!”

“社稷万年!”

望着眼前这一位位被自己寄予厚望,在交趾道励精图治的官员,朱允熥由心底散发着喜悦。

他招招手:“万里海疆阻不了我等今日一见,都起了吧。”

说着话,朱允熥便要翻身下马。

高仰止却是更快,起身,上前。

他一手牵住马鞍处的缰绳,一只手臂已经是横到了朱允熥的眼前。

“臣为殿下牵马执鞭。”

高仰止脸色平静,目光里却满是难以掩饰的激动。

朱允熥笑笑,将手中的马鞭递到高仰止手中,而后便翻身下马,手扶对方手臂稳住身子。

继而,朱允熥便顺势拉着高仰止的手臂。

“高卿辛苦了!”

帝国年轻的皇太孙殿下,握住了帝国最年轻的封疆大吏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