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禅让和离京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323 字 3个月前

禅让。

大明的洪武皇帝,终于还是亲口说出了要行禅让之举。

从今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开年以来,老爷子就数次流露出自己年事已高,不复当年的迹象。

可是对于皇帝要行禅让之举,所有人都只是在心中有所揣测,却不敢明言。

谁也不敢问皇帝是不是要禅让。

朱允熥认认真真的回想了一下,历朝历代到底有多少位皇帝干了禅让的事情。

上古时期的自不必说,当夏禹时禅让才变成了家天下制。

而在唐以前的所谓禅让,懂的都懂,那些禅让的帝王最终的结局大多不过是被杀被害。

唐以后,大多都是善始善终。

但是帝王的禅让,却不意味着皇帝权柄的转移。而每一次禅让,都会带来一次权力的冲击和碰撞。

老爷子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当真是要决心禅让吗?

朱允熥小心的注视着眼前说要禅让皇帝之位,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老爷子。

“您是大明的皇帝陛下,自然是说一不二。”朱标撑着膝盖缓缓站起身,脸上流露着无奈:“只是朝廷如今新政当行,天下间还有数不尽的事情没有办好,边疆战事更是没有一日停歇下来的。

这个时候,大明最需要的就是稳。何以稳?地方稳,百姓稳,百官稳,朝堂稳。但皇帝更需要稳,皇帝之位一旦更迭,国家便要乱上一阵子。

到时候,新政停摆,边疆起战火,如今看似花团锦簇的大明,还未尝可知又会生出什么事情来。”

朱标轻声说着话,走到了儿子身边,弯腰伸手将自家崽拉起来,目光真诚的看着老爷子。

“这孩子不过是涉足朝堂数载而已,您要他去凤阳、去九边,都可以。可是要他做现在做太子,要他真的坐在国家储君的位置上,这便是拔苗助长。”

朱允熥听着自家老爹的话,当即便冲着老爷子不住的点着头。

太子爷老爹这会儿说的完完全全都是真话,没有半点的掩饰。

天下间谁人不知道,老爷子对太子爷是何等的看重。甚至于,但凡只要太子爷说要去龙椅上坐一坐,老爷子就能让孙狗儿给整张龙椅擦干抹净了,搀着太子爷坐到龙椅上。

朱元璋望着站在面前的儿孙两人,长叹一声摇着头:“命数天注定。当年鼎臣何等英勇,如今也有撒手人寰的时候。俺只比他晚生一年,还能有记载光阴?

倒不如趁着还活着,将这大明天下亲手交到你们手上,亲眼看着你们慢慢的稳住江山,那时候俺才能真的安心闭上眼,去寻大姐说一说这些年未曾说的家长里短。”

老爷子的意志似乎已经很是坚决。

朱标双眼微微的收缩着,开口道:“太子、太孙监国,亦可稳江山社稷,我朝非是前唐,更不是前宋,何需禅让?”

朱元璋抬头看向太子,眼中满是自豪。

这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是老朱家的老大嫡长子,是满朝臣子敬重拥护的储君。

“大明确非前唐、亦非前宋啊!”朱元璋沉声肯定着,而后转头看向一旁的大孙子,转口道:“你去凤阳,要多多留意。那边不是旁的地方,是我家龙兴之地,是满朝功勋的故里。

你回那边,不可桀骜,便是路边行人百姓,或许亦是你的叔伯辈。爷爷当了二十八年的皇帝,却是最不像皇帝的。你不能在老家,丢了爷爷的脸。

懂嘛?”

说着话,朱元璋冲着朱允熥招招手。

等朱允熥弯腰俯身到了老爷子近前的时候。

朱元璋说到了最后,伸手在朱允熥的脸上轻轻拍了两下。

朱允熥干脆的点着头:“孙儿懂得。”

“懂就好……”朱元璋脸上情绪几度转化,最后低声道:“这几年你在朝中做了很多事情,有些人不说话,但心里如何想,爷爷心知肚明。

这次你去凤阳,该见的人,便也去见一见。

身为储君,当有大度,有容天下的度量。也叫那些人看看,我家便是再如何,也都是一个姓。”

老爷子这是在点拨自己啊。

朱允熥点点头,询问道:“中都一行之后,爷爷还有什么要叮嘱孙儿的?”

“黄河!”

朱元璋着重开口,继而道:“潘德善是個好官,是个能臣。河道总督府的奏章,爷爷必然亲阅,他们干的很不错。河南道三司衙门也各自上奏,几方核对,河道总督府没有糊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