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勿谓言之不预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362 字 3个月前

文渊阁里,在某一个时间段开始,便有了两名黄门内侍在角落里旁听。

凡三品以下官员奏章,皆由内阁决议;三品以上内阁票拟,呈奏皇帝批红。

某种有别于原本的票拟批红制度,在洪武二十八年得到了一丝改变。而这个改变里,也包括了每一日都有两名黄门内侍代表皇帝,在内阁旁听所有的决议。

很快。

一名黄门内侍便悄然的,没有惊动到内阁中任何一個人而离去。

少顷之后。

乾清宫中正在日常含孙弄怡的朱元璋,就已经知道了今日内阁里达成的决议。

朱元璋将怀中的朱茯苓交给嬷嬷,挥了挥手示意黄门内侍可以返回内阁,而他则是缓步走到了朱标身后。

朱标这时候正在偏殿书案前批阅内阁转交过来的已经票拟的奏章,以及天下三品以上官员送入京师的奏章。

朱元璋背着手站在朱标的身后,探头看向朱标正在手执朱笔批阅的一份奏章。

是湖广道岳州府呈奏朝廷的奏章,事关湘西一带土司流官推行的内容。

岳州府一半是处于湘西大山之中,从石门县往西便进入到了固有的湘西地界。

相较于广西道、云南道,湖广道的改土归流推行的尚算顺畅。

而岳州府呈奏的奏章里,也只是提议驻扎大庸县的永定卫在洪武二十九年开垦山中田地,作为永定卫五千多名将士的粮草补充。

朱标仔细审阅,沉思片刻,便执笔批红。

着允永定卫开垦田地,须得知晓,不可夺百姓田地。

等朱标批阅完毕。

朱元璋在其身后轻咳一声:“湘西一带民风彪悍,俺记得朝廷在那边有诸多卫所、宣抚司?”

朱标回首,颔首点头:“湘西、贵州都司、四川道东部,因大山连横,历来都是地方土司自治。为防备地方生乱,朝廷在开国之处就徐徐设立宣抚司,驻扎卫所。”

“熥哥儿说,要让这些地方的人走出来,只有让他们都走出来了,才能减少大山里的争斗。”朱元璋低声说着。

朱标笑道:“他只是做了种设想,只是儿臣以为现在大明还没有这个能力做成这件事情。叫大山里的百姓走出来,他们做什么?用什么养家糊口?靠应天城外那一座座工坊?儿臣以为,等什么时候湖广道也能有一座座如应天府这里的工坊,才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朱元璋点点头:“所以新政不能停!”

朱元璋觉得在度过开国之处,大明又经历了前面那些年的内部纷争之后,现如今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家那混小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折腾。

这些年,应天府汇聚的人口愈发的多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国初的时候,自己一道旨意迁移地方百姓聚集京师所致,而是地方百姓自发而来的。

应天城外那一座座工坊,将应天以西数个府县的百姓吸引过来做工。

至今,朱元璋还记得当初在皇庄推门之后所看到的那一幕。

虽然当时自己被骂成了老流氓,但现如今只要一想到那样的场景已经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朱元璋便心中欢喜。

只要多一个人做活,便有一户百姓人家能多上一份收入。

这两年自己很少再去那些工坊看了,但朱元璋却知晓,现在仅仅是城外的一座专门从事棉花纺织的工坊,最少的都能有上千名女工做活。

并且,这些工坊并没有影响到苏杭一带的纺纱。

应天这边已经建立起以棉花为核心的一整套纺织流程。而在苏杭那边,则还是以蚕丝为主。

百姓增收,而地方上却未曾形成挤压。

这是朱元璋喜欢看到的局面。

朱标目光转动,低声道:“父亲是在想内阁那边的决议?”

朱元璋拍拍手中拿着的一份奏章,递到了朱标面前:“俺还没看,你看看再和俺说道说道。”

朱标眼睛微微眯起,接过老爷子递来的奏章。

不是孔家满门沉海喂鱼的奏章,而是河南道那边送回来的。

朱标眼前不由浮现了自家崽那张貌似纯良,实则心黑的面孔。

从今日知道孔家满门沉海喂鱼,朱标头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桩事极有可能是自家崽干的。

也只有他才能、才敢干出这样的事情。

死无对证啊!

朱标甚至猜到了,那只船队里的官兵,恐怕这个时候已经去往南征大军里面了。

这是最好的安排。

连带着,朱标都已经想到,只要自己查一查那些官兵的家人,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不在家中,就能知道这件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