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482 字 3个月前

和朱元璋说的一样。

当他们一行人爬到山顶的时候,远方的天边,一抹淡淡的灰蒙蒙的暗淡亮光,将漆黑的夜色擦去了一点。

微风在山巅拂过,吹动着林间枝头,也吹在了人们的脸上。

钟山的东面,那一抹暗淡的亮光,渐渐变得明亮起来,颜色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

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骤然升起后,整个天地之间徒然放亮。

“好一个旭日东升!”

朱元璋双手叉腰,顶着先前在上山时被太子披在身上的披风,而山顶的风便从披风下吹过,带动着边角不断的拂动着。

“俺都忘了,得有多少年不曾见过这等景象了。”

皇帝是勤勉的。

但地点却被牢牢的局限在了皇城之内。

如此刻这般的日出,却是看不见的。

再往前算,那也得是几十年前,皇帝还在务农的时候,或许会赶着时辰早早的出门忙活,方有可能瞧见过那么一两回。

只是那個时候,皇帝大概也没有心思,会去看什么旭日东升,高挂天空。

皇帝当时更关心的是,低头之后,自家那几分薄田里这一年到底又能长出多少的庄稼。

至于头顶上的事情,不是皇帝当时该考虑的。

李景隆有些困,也有些累。

昨晚上被常老二揍了一顿,又被皇帝打了一棍子。

这时候他是又困又累。

可他还是习惯性的,出声附和道:“此等场景,亦如我大明之现状,如这旭日一般,冉冉升起。”

朱元璋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他回过头看向山下的应天城。

此时,城中已经开始有人烟出现,百姓们将要开始新的一天,官员们则要为了国家继续去贡献力量。

“该回宫了。”

“今天,是你们的日子。”

……

“月前,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奉召自东征大军、南征大军部回京。

朝廷以厚礼迎之,皇帝降旨,晋开国公常升为开平郡王,曹国公李景隆为岐阳郡王。

常升加太保、左柱国。

李景隆加太傅、右柱国。

朝廷明发旨意,昭告天下。而后钦天监择吉日,于京中为开平郡王、岐阳郡王制礼。”

随着春日的到来,河套平原上的大青山积雪融化。

泥土吸收了足够的雪水后,便让大青山越发的郁郁葱葱起来。

山下的草场上,河流水量增多,浅草已经长得快要没过膝盖。

一座已经有人高的城池,渐渐显露在人们的视线里。

城中被率先加急建造出来的高楼上,朱高炽盘腿坐在垫子上,手中捧着一份最新的邸报,与在场众人通晓朝廷最新发生的事情。

他如今再上这座高楼,却是不再如当初那样畏畏缩缩担惊受怕的了。

虽说高楼外面和下面还在加紧装饰。

但顶层却是最先被弄好了的。

以中间那根巨大而牢固的水泥柱为支撑点,顶层四面只竖着窄窄的木柱,将一面面门窗固定在一起。

只要稍稍的走几步。

整个顶层便是四面洞开,可一览整座大青城全貌。

朱允熥坐在背靠大青城,面朝城南方向的位置上。因身后有一张凭几,便可让他坐在垫子上,身子向后稍显放松的靠着。

“岐阳郡王大概是要留在京中,去大都督府当一段时日的差。开平郡王定然是留不久的,便要回南边去继续主持南征大军诸事。”

朱高炽放下手中的邸报,抬头看向朱允熥,补充了一句。

朱允熥点点头:“算着日子,应当会在功勋陵大致修好前后的事情。”

朝廷要在钟山上修功勋陵,这桩事情倒是满朝上下无不赞同的,纷纷夸赞朝廷是仁义的。

而且这桩事情也不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划一块地,平整好的地,种上些树木花草,再弄些石雕之类的,便也就算是成了。

倒是供奉功勋神位的大殿和几座偏殿,倒是有些年头。

但是便如已故的信国公汤和,大概要不了多久就要入葬功勋陵的。

信国公是头一位进功勋陵的。

朝廷到时候定然还是会有一场典礼要办,那新晋的开平郡王和岐阳郡王,作为如今朝堂之上活着的功勋里,爵位最高的二人,也定然是要到场的。

朱允熥则是转口问道:“最近有些人在猜测,这一次朝廷以倾国之力北征,是否也会出那么一两位活着的异姓郡王。看来,军中的将士们,对此倒是颇为关心的。”

朱高炽只是微微一笑,便继续低头,去翻阅那些从前线各处以及后方传来的奏报。

一旁陪坐的顺安王阿卜只俺,倒是接过话,语气里还带着些羡慕:“开平郡王、岐阳郡王晋封,典礼想来是颇为盛大的。”

说这话,他倒是想起自己这个顺安王的爵位。